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03/28/013422.html

等待处理…

汇聚人才之光
谱写沃野奋斗新乐章

点击量:34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三农”人才建设发展体系,统筹用好各方人才力量,让人才振兴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如今,越来越多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有经验的“土专家”向都江堰乡村汇聚,“新农人”们让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充分活跃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土专家”田间地头送技术 果农增收有盼头

今年54岁的赵东清是石羊镇皂角社区人,他的农场年年结硕果,同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猕猴桃种植“能手”,被人们称为“土专家”,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长在田间的他,从1990年代就开始了蔬菜水果的种植。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赵东清走上了种植红阳猕猴桃的道路。“2004年我家试种了2亩猕猴桃,成功后到2012年面积达到10亩,亩产从原来的800斤增加到2015年的平均4000多斤,最高亩产超6000斤;2014年又增加了20亩,2018年后总产量达到10万多斤,年收入均达50余万元,猕猴桃成了我家的‘致富果’。”逐年增长的收入让赵东清开心不已。

成功不是偶然,这得益于他吃苦耐劳、肯学肯干的干事风格。为了提升管护水平,他积极参加各类线上线下的培训、现场交流会,先后前往山东、陕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多地进行现场交流学习,将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全部投入到种植产业中,成为首批接受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的农民。

因为猕猴桃管护得好,前来找赵东清“取经”的乡亲越来越多。面对求教,他毫不藏私,和大家一一分享。在赵东清的示范带领下,目前当地已有20余户农户在猕猴桃种植中尝到了“甜头”,大家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截至目前,赵东清已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带动周边260人开展猕猴桃种植,让他们通过种植绿色生态猕猴桃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让“都江堰猕猴桃”品质不断提升。“这些农户中,最少的每年可以增收5万余元,多的达到30万余元。”。赵东清说。

有付出就有收获,十余年的坚守,他获评“都江堰市蔬菜大王”“都江堰市勤劳致富带头人”“都江堰猕猴桃种植能手”“先进个人”“科技致富带头人”“抗疫最美奉献者”等荣誉称号,他经营的农场也获得“都江堰猕猴桃最美果园”“标准化示范基地”等称号。 谈及未来,他说道:“要把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提升猕猴桃产值,并用自己所学为农户提供猕猴桃种植技术支撑,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农创客”带回新技术 田间地头谱写迎春曲

春寒料峭,天马镇南店社区广阔的田野里已是万象“耕”新,祥祥虎虎家庭农场负责人孙凤开始忙碌起来。

2021年,孙凤了解到低效苗木腾退、恢复粮食种植的消息,作为农学科班出身的她,敏锐地察觉这是利好消息。通过多方考察、调研,她决定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另辟蹊径,到田野里闯一闯,走农业规模化种植道路。当年9月,她在南店社区流转了300余亩土地,开启了稻麦轮作模式。

怀揣着这个梦想,孙凤开始勤学钻研,坚持科学种田、规模种植,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肥沃的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了解土壤本身特性,检测氮磷钾微生物含量,再通过有机质对土壤进行改良。孙凤在种地之前就做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2022年大春水稻收获后,又开始连片种植小麦了。“小麦优选的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川麦104’品种,具有抗病、抗倒伏、颗粒饱满、抗穗发芽、亩产量高等特性。”孙凤告诉记者。

规模化种植,还需要机械化来助力。2022年,孙凤购买了2台拖拉机,实现犁地、撒肥料环节全程机械化操作。同时打通销售环节,做到尽产尽收。据介绍,在享受了农机补贴、规模化种植政府补贴的基础上,2022年家庭农场收益在30万元左右。

2年时间,孙凤就从初出茅庐的“新手”,成为当地有名的“新农人”,积攒丰富经验后,附近农户看到孙凤种出了成绩,认可了这个年轻人,纷纷投去了信任的目光,经常询问她种植事宜。她积极指导周边农户科学种植,带领他们奔向增收致富之路。在田间地头,总有孙凤忙碌的身影,她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原理,又指导实践操作。“种子买到手,技术跟着走;良种配良方,丰收有希望。”说起“农经”,孙凤如数家珍,风趣幽默又入心入耳,深受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欢迎。孙凤还希望吸引周边农户加盟农场,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共同增收。谈到回归家乡、从事农业的初心,孙凤说:“我是喝岷江水长大的,希望能在都江堰打造出专属于这片土地的优质粮食品牌,让这片土地稻谷花香,风吹麦浪。”

今年,孙凤还给自己拟定了一系列计划:“下一步,农场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到500亩,依托农业种植为基础,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亲子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研学基地等农商文旅结合,用新技术、新概念、新模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田秀才”献智乡村沃土 在田野种满希望

在天马镇圣寿社区的四川圣寿源农业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内,自动化播种机正全力运行,农户们井然有序地开展着各项工作。该公司管理技术人员刘琦告诉记者:“将机械化运用到育苗工作中,效率是人工的10多倍,十分省工省力。”

刘琦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自2005年参加工作后长期服务于教学一线、产业一线、三农一线。他从教于四川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期间除了完成本职教学任务外,还积极参与多个具有示范性的规划设计项目。2011年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农村,开始农业创业。2015年,参与新创四川圣寿源农业有限公司,连接都江堰农业片区各经营主体及种植大户开拓生产设施化、管理现代化、流程绿色化、产品品牌化发展策略。

他认为,现代农业强国战略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绝不仅是单个经营主体靠面积、靠简单复制产能取胜,而是需要创新思维解构产业形态。2016年,他协同多方专家及主管单位形成“七统一”现代农业生产运营管理模式,规范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内部运营管理之道,让大田生产有轨迹可循,出产的农产品有标准可依托。

“在保障区域基础产能的情况下,是否可开拓一条全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愿意搞农业的创客,并积极服务联盟、服务片区种植大户,助推农村区域发展的经营主体,这也是我思考的事情。”刘琦说。对此,他协同公司农技人员,积极衔接基层供销社,梳理区域优势农产品种植计划,合理安排购进农机,多方衔接带工团队、科研单位,形成了一整套农业社会化服务方法,服务“农创客”,为更多有想法、有意愿、有资源但又“扛不好锄头”的农创者提供一条既稳当又有奔头的路子。

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适当发展经济类作物市场效益,需要在提高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刘琦告诉记者,公司还和周边农户签订“稻-油-菜”创新轮作种植模式,即大春为农户免费全流程水稻服务,用一季水稻的收益换取小春地租。这样的创新合作模式,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还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目前已实施片区4000余亩良田,得到社区村民的一致认可。

转眼间,刘琦已深耕农业12年,期间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坦然接受过失败的打击。作为乡村振兴新农人的一员,他时刻怀揣干事创业的梦想,用知识、文化和信心深耕脚下沃土,努力把联农、强农、兴农、为农的历史使命抗在肩上,把青春挥洒在希望的田野,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为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奉献自身微薄之力。

(本报记者 王蓓蒂)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我市与正大集团签署战略投资合作协议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