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8-12/19/001162.html

等待处理…

沐浴改革开放春风
唱响教育发展壮歌

——改革开放40年谱写都江堰
现代教育新的辉煌

点击量:82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在幼儿园欢乐嬉戏的孩子们。)

(“十女办学”姐妹留影。)

都江堰因堰而名,因水而兴,先贤治水的古老智慧润泽着一座又一座的校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都江堰教育人把治水精神和李冰情怀融入校园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让都江堰教育文化繁盛有根。

文化拓荒年代,“十女办学”的教育先驱为都江堰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艰苦办学、甘为人梯的教育精神依然在都江堰的山水之间迸发着耀眼的光芒。改革开放40年来,都江堰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校舍变美了,师资更强了。基础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开放合作纵深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区域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呈现出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良性态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目前,都江堰教育正向着全力打造成都区域性教育高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甘为人梯奉献乡村 “十女办学”精神得到传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龙溪乡(现在属于龙池镇)“十女办学”作为我市教育史上一桩光荣的事件和一个精彩的亮点。虽然早已被岁月的云烟带往过去,但这种艰苦办学的精神依然是我们教育的骄傲和美丽,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依然需要这种奉献的无私和美丽。

带着对教育先驱的崇敬和对乡村教育的关注,记者决定走进当年“十女办学”的所在地,走进距离市区20余公里的山区小学龙池小学,去了解现在还在这里生活学习的老师和孩子们。

沿着盘旋的山路前行,途径两个隧道,随着海拔的升高,人烟越来越稀少,大约经过40分钟的车程,就来到了龙池镇南岳社区,这里就是当年“十女办学”所在地。为弘扬当年艰苦办学的宝贵精神和展现当地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南岳社区的村委会还设置了“十女办学”展览馆,让来访者可以重温当年那段艰苦的岁月。

“几十年前,我们这里教育非常落后,基本上都是文盲,因为不识字,连村干部去城里开会还闹了走错男女厕所的笑话。”南岳社区村委会工作人员仰凌燕告诉记者,“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发起扫盲运动,鼓励有志青年到山区耕读办学,才有了享誉全国的‘十女办学’优秀事迹。因为吃过没有文化的亏,从那以后,我们龙池山区的人们开始有了格外重视教育的传统,即使家长再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们上学读书考大学。”

据了解,当年“十女办学”之一的徐安秀老师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龙池山区的教育事业,她还担任过龙池小学的校长,在她的谆谆教导和严格执教的影响下,龙池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他们通过读书纷纷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深受徐校长和老师们的影响,选择成为了一名扎根山区的老师,献身教育事业。

在震后新建的龙池小学,记者见到了校长余洋,他说:“我们学校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扎根于此甘于奉献的也不乏优秀教师,他们很多都是受到‘十女办学’精神的影响,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山里的孩子们。我们的学科带头人冯敏清老师就是其中一个,她也曾是徐安秀校长的学生。”

冯敏清老师从1986年开始在南岳村小代课,后来通过进修于2004年转正到现在已坚守在龙池小学执教已经30多年,她的学生中,现在本科、硕士、博士的都有。她回忆说,“在龙池教书这么多年来,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在这里启蒙,出去后考上了好学校,我们内心非常欣慰。”

校舍设施焕然一新 让每个孩子在优美的校园里安心学习

如今生活在都江堰市的人们不禁会感叹,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的确,震后我市新建学校60余所,但每所学校的建筑风格却各不相同,明亮坚固的教室,宽敞的运动场,各种前卫的设计展示出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各自独特的校园文化,在如此漂亮的校园里学习,无不带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上海市政协的大力援建下,北街小学异地重建,合并了原宁江学校小学部、尚阳学校小学部、灌口小学等学校,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崭新的现代化学校。

北街小学秉承李冰治水的伟大精神,坚持“科学做事,文明做人”的校训,扬现代文明洗礼之帆,倚政府精心培育之力,借社会倾情关爱之势,用激情和智慧铸就了优质教育的品牌,形成了北小特有的办学风格和独有的文化内涵,积淀了厚重的办学历史。

记者走进北街小学,一条3000多平方米的连廊十分的特别和显眼,通过这个连廊把教学楼、综合楼、食堂和体育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这样不仅提高了食堂等建筑的使用效率,而且就算是雨天孩子们在不同建筑间穿行也不会被雨水淋湿。

走进北街小学的教室,可以明显感受到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巨大投入。每个教室都有高速宽带网络接口,不仅有校园广播,还有一台大屏的液晶彩电,大部分教室还配备了投影仪。除了常规的教室外,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多功能厅、计算机房、语音教室、自然常识实验室、心理咨询室、体育馆、食堂等等一应俱全,学校还建有400米标准运动场,各种大型运动会都可以在这里举行。

这样大批量的建设现代化校园,在地震前是难以想象的。据统计,地震前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2所,在校学生75379人,其中普通中小学8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地震后,我市各学校损毁严重,许多学校无法使用,为尽快恢复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根据教育部《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和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全市中小学校灾后重建规划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灾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镇乡小城镇建设规划,按照“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就近”的原则,及时制定了《都江堰市教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对我市灾后学校恢复重建进行了重新规划。

地震后,规划建设中小学47所,幼儿园4所,总投资27.8亿元。2009年9月,全市所有援建学校全部投入使用,10年来,我市各援建学校运行良好,学校的建设质量和建筑水准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11年,全市有公办幼儿园4所,学位数1350个。到2018年,全市公办幼儿园22所、35个点位,学位数10530个;民办公益性幼儿园19所,学位数5220个,增幅达1067%,公益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12.3%。

 

教育质量持续提高 推进都江堰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

近年来,都江堰教育人以“名师名校聚集,优质高位均衡”为目标,以“打造大成都区域性教育高地”为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启动实施名师名校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现了教育质量持续提高,推进了都江堰教育的特色发展。

秉承“为国育才,造福桑梓”的办学宗旨,践行“以人为本,拾阶而上”的办学理念,都江堰中学,作为我市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2018年,都江堰中学成功创建四川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几代都江堰教育人的“国重梦”得以实现,并于11月25日顺利开展建校90周年校庆活动。

“柳街中学和柳街小学‘诗歌教育’、玉堂中学‘射箭’、青城小学‘太极’、蒲阳中学和蒲阳小学‘校园足球’、石羊小学‘排球’、崇义小学‘衍纸艺术’、聚源小学‘陶艺’、天马学校和七一青城山学校‘书法’……几乎每所中小学都有一项艺术、体育的特色课程。”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忠说,我市教育以《“美丽的花朵”都江堰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行动纲要》为引领,引导全市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在我市教育发展的大潮中,各学校创先争优,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友爱学校、聚源小学、顶新新建小学跻身“成都市新优质学校”行列,至此我市有11所学校获此殊荣。另外,北街小学、天马学校等5所学校荣获“四川省文明校园”称号。作为百年名校的北街小学教师秉承李冰治水的精神,潜心治教,创新开拓,始终走在教育科研探究的前沿。学校以“一研二讲三反思”的自我研修方式、“四磨三赛”的教学研究方式,锻造每一个教师的课堂素养,先后培育了3名省特级教师,1名成都市特级校长,7名成都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7名本市学科带头人。

我市启动实施《都江堰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都江堰市名师名校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青城山高级中学教师王海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都江堰中学教师沈西德被评为正高级教师。

2013年,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连年提高。

近年来,我市中考成绩整体位居成都市郊区新城前列,位居成都市22个区(市)县前八位,迈入第一方阵行列,并且是仅有的5个没有教学质量排在成都市末100名内初中学校的区(市)县之一。全市中小学校素质教育评估合格率达100%,全市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段入学率达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9%。义务教育段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7.74%。我市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人数连年攀升,从2011年1258人上升到2018年2334人。

据了解,我市继引进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树德中学之后,新引进的公办学校都江堰市龙江路小学集团万达校区和成都市第三幼儿园都江堰分园,以及新引进的民办学校都江堰市嘉祥外国语学校、金苹果幼儿园于2017年9月开学,万汇国际学府项目也已开始基础施工,形成了公民办学校共融共生、良性竞争格局,有效改善了都江堰教育生态。

【记者手记】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这是习总书记在北京八一学校视察时的讲话精神,耕耘于基础教育的都江堰市教育人深刻领会并实践笃行。
都江堰市拥有世界上“设计最先进、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至今发挥最大功能”的伟大的水利工程,产生了浓郁的地域文化——“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理念和“智慧、科学、情怀”的工匠精神。几十年来,都江堰市教育人巧妙地把“先贤治水”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基础教育当中,先后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心系天下的优秀学子,谱写着都江堰市现代教育的辉煌历史。都江堰教育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开启新时代教育的新征程。(本报记者 洪伟 通讯员 李建军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