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1/04/001281.html

等待处理…

那些路过都江堰的
治水建堰名人

点击量:226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堰功道上的治水先贤。)

步入离堆公园,正对大门的林荫道与堰功道相连,它们作为全园的中轴线将公园分为南北两部分。漫步林荫道,丝丝琴音从琴台处传入耳中,一场愉快的旅途随着这悠扬的古乐开启……

卧铁 都江堰淘滩标志

听过琴音,接下来就会听到潺潺流水声,循着水声望去,只见一座圆形喷泉映入眼帘。一根根水柱高高喷出形成拱形,浇在地上横卧的铁柱上,溅起朵朵水花,“开满”了整座喷泉,看得人眼花缭乱。此处横卧的铁柱被称为卧铁,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4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一九九四年埋下的。喷泉处看到的这4根卧铁是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隐于滔滔江水中。

喷泉四周围绕着杩槎和石块竹笼,作围堰之用。无论是竹笼还是杩槎,都是治水良器,至今已沿用了两千多年,它们再现了古代人就地取材拦江截流的高超智慧,常常让游人感叹不已。

堰功道 纪念治水先贤之道

如果不是2000年修了堰功道,也许一些游人并不了解那些为都江堰治水建堰的功臣。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其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的科学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

俗话说“饮水之时,怎能忘掘井之人;良荫之下,岂可忘植树前辈”,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建了眼前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看那道路两旁置放的12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有文翁、诸葛亮、高俭、章仇兼琼、刘熙古、赵不忧、吉当普、卢翊、施千祥、阿尔泰、强望泰、丁宝桢,分别代表着从秦汉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带领人民群众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修缮,才使得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堰功道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吟沟,共有248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源自岷江,直流到卧铁之下,走过的游人多喜欢用手去感受一下岷江水的清冽。248个龙头体现了道教思想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象,四象演八卦之说,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在每尊塑像中间都栽有古桩银杏,古桩历经风雨沧桑,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2尊青铜雕像与伏龙观里陈列的东汉时期李冰石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长达2200多年的历史画卷。

张松银杏 千年古树吸“粉”无数

堰功道上游人如织,吸引大家驻足的除了都江堰的治水建堰名人,还有一棵千年古树——张松银杏。相传此树为东汉末年蜀中名士张松所植,至今已有1700多年树龄。树高6.3米,树围最宽达5米,树干底部为两干并立,于1米高处愈合为一后分枝横向发散生长,状若两腿矗立。

关于张松银杏,有许多动听的传说。相传有人见天上白鹤飞过,一箭射去白鹤折翅落地,坠入崇宁县三圣寺(今彭州市桂花镇),待到猎人进寺拾取猎物,却遍寻不见,只看见一棵银杏树,细审之,箭尚嵌树皮内,树身摇曳不止,猎人愕然,吓得跪拜祈祷,忏悔不已,惊悸而归。后众人奔走相告,此树从此远近闻名,并传之能化仙鹤飞翔,有“白鹤仙”之称,被寺院视为镇寺之宝。故事虽为传说却饱含深意,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韵味。如果没有自然保护意识,这棵张松银杏恐怕早就荡然无存了。后人因势盘置,又将树冠修剪成白鹤形体,其树枝舒展空中、垂乳无数、造型奇特,常引得无数游客观赏、称赞。

张松银杏原本植于三圣寺,后几经周折才被请至离堆公园。其本为雄株,千年来未结一果,但2000年却喜得“贵子”,从未结过果的千年古树一时间硕果累累,蔚为奇观。(黄代凤 文/潘立 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辞旧迎新 到青城山这样玩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