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1/07/001295.html

等待处理…

为老百姓圆安居梦

——市危改中心民生工程小记

点击量:751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造福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推诿扯皮多、开展难度大的工作,而在我市,这项工作却开展得有声有色,逐步破解了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新课题。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棚改居民货币化安置后购买住房或商铺的比例达81.51%,棚改群众累计购买房屋8000余套,让越来越多的棚户区居民通过棚改告别了“蜗居”时代,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实现了安居梦。

告别蜗居 棚改户乔迁新居

灌口街道紫东社区牦牛巷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屋檐低矮,陈设破旧,年久失修,是我市重点改造的棚户区之一。沿着小巷往里走,来到牦牛巷8号,钻过一个老式龙门子,进入一个院子,院子空间狭小,扫帚、拖把、水桶等生活物品堆放得杂乱无章。据说这个不大院子曾经居住着7户人家,但大多都已通过棚改工程搬入了新居。

汤明富是牦牛巷8号最后一批搬家的棚改户,他带着记者走进他的老房子,回忆了自己的“蜗居”时代。汤明富的老房子为小青瓦结构,面积只有31平方米。谈到旧房的不便,汤明福感慨颇多:“老房子住了20年,没有卫生间,只有准备个马桶子。最关键是一下大雨就漏雨,大家开玩笑说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这样的居住条件,让汤明富很苦恼,然而就在 2017年12月5日, 汤明富所属的片区——紫东社区张爷庙片区棚户区C地块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汤明富选择了货币化安置的方式,用赔偿的资金,享受了政府给予棚改户10%的购买政府房源优惠政策,买了自己的新房。

今年上半年,汤明富和老伴乔迁新居,搬进了奎光东五街80平方米的新房。看着宽敞明亮的客厅,摆放有序的家具,谈到棚改后家中的变化,汤富明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他说:“现在的房子我非常满意,很宽敞,也漂亮,亲朋好友经常来串门聚会。”

以人为本 棚改工作有序推进

像汤明富这样的棚改户,在全市共有1万多户,自2015年我市棚改工作实施以来,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棚改工作的总遵循,坚持“群众得实惠,城市得发展”的原则,以现房或货币终结方式实现全货币化安置,搭建棚户区改造自主购房平台,凸显货币化安置的优势。按计划,到2020年,我市将全部完成棚户区改造和安置工作,实现清腾土地资源2100亩。

市危改中心工作人员杨逸凡介绍:“棚改的补偿方式有两种,分别是货币终结和产权置换。两种补偿方式我们都需要前期做一系列工作,先是意愿收集、入户调查、评估、公示等环节、签约环节,我们充分征求老百姓意愿,平时也在积极宣传棚改户政策,让棚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让群众有充分的选择权。”

“棚改所做的一切工作,目的就是要保障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居住品质,本轮棚改工作惠民力度很大,一来我们释放国有房产资源,给予棚改户10%的购房优惠,提升群众购房性价比;二是给予棚改户优先摇号政策支持,将棚改户商品房优先摇号比例提高至20%甚至35%。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国有平台公司修建棚改定向销售安置房,缓解棚改住户购房难问题。”市危改中心主任孙凌霞说。

我市将棚户区改造工程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坚持“一张规划定蓝图”的指导思想,科学制定棚户区改造实施计划,通过棚改提升居民居住条件,圆了百姓的安居梦。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实施棚改21个片区,完成签约10244户,4万余名群众正在陆续搬入新居。随着我市棚改工作的稳步推进,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城市形象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本报记者 洪伟 林弘扬 实习记者 陈蕾 文/图

上一条:奋力打造精华灌区地标性文创小镇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