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堰功道,瞻仰了都江堰治水修堰先贤,雄伟的伏龙观赫然出现在眼前。伏龙观又名老王庙、灌口庙、李公祠等,建在孤悬江际的离堆上。以前读书时,每逢老师组织到离堆公园游玩,少不了的一个环节就是为我们讲述李冰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在伏龙观里通过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可以最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雄踞离堆的伏龙观
从小听着李冰故事长大的我对离堆的由来耳濡目染。离堆本是玉垒山伸向岷江江心的余脉,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时凿开宝瓶口,使它与主山分离,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称它为“离堆”。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凿开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大家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8年后,开了—个底宽14.3米、顶宽28.9米、高18.8米、峡长36米的倒梯形引水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宝瓶口以下河床宽40米,因其形似瓶口,又是流入成都平原的咽喉,故称“宝瓶口”,起着引水、控流、排沙作用。
伏龙观的前身是西晋末年为纪念三国贤士范长生建的“范贤馆”,后于北宋初年扩建为纪念李冰的殿宇,又因李冰降伏孽龙的传说而得名——伏龙观。相传古时岷江有孽龙兴风作浪,以致灾害连年,李冰父子决心降伏孽龙,为民除害。李冰派二郎率“梅山七圣”入水与孽龙斗,终于打败孽龙。孽龙逃到青城山下王婆岩,饥饿难耐,到一老妇人处吃面,谁知老妇人乃“藜山老母”所化,她将面条化作铁链,锁住孽龙,二郎将孽龙锁在离堆之下的深潭中。此后,人们就称离堆下的深潭为伏龙潭,离堆上的殿宇为伏龙观。
伏龙观矗立于18米高的离堆山脊上,依前低后高地势修建。站在与堰功道相连的平坝处仰望伏龙观,巍峨高耸的园林古建群踞山而筑,气势磅礴。伏龙观由前殿李冰殿、中殿铁佛殿、后殿玉皇殿构成,三重殿宇坐西向东构筑在离堆公园的中轴线上,内有庭院盆景,四周蹬道、亭阁环绕。观前有42级每级长10.5米的石阶,石阶两旁古木参天,与飞檐呼应,古色古香。拾阶而上,登上离堆,映入眼帘的木匾上刻了三个朱漆红字:伏龙观。伏龙观前有一排神禹岣嵝碑,由十一通碑组成,从左至右,左边两通为“禹碑”,又称岣嵝碑;中间六通为“道教符录碑”;第九通未识;最后两通为“佛教梵文碑”。其中禹碑字形奇特,经专家考证,疑为蝌蚪文,记载了大禹治水后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相传,龙池是大禹的故乡,我市现今还留存着禹王宫的遗址。远古时候,中原大地洪水泛滥,古人认为长江的发源地在四川松潘弓杠岭,于是大禹率其羌氐部落及其他部落的人民从岷江发源地弓杠岭开始治理水患,疏通岷江、涪江,引长江水入大海,使治水得到成功,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并成为继尧、舜之后的又一个中原部落的杰出领袖。由此可见都江堰治水历史悠久,但最终由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水患彻底得以治理,才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之国。
功追神禹的李冰
在伏龙观前殿门匾上有“功追神禹”四字,意为李冰治水的功绩胜过大禹治水。跨过门槛,进入前殿,这里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安澜索桥外江一号桥墩河床中挖出的李冰圆雕石像。石像巍巍而立、冠冕长袖,衣服为秦制深衣,手执胸前,形态雍容端庄,高2.9米,重4.5吨,造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石像衣襟中及两袖上刻有汉隶铭文三行:“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府君”是秦汉时对郡守的尊称,中间八字标明此塑像是为纪念已故蜀郡郡守李冰而雕凿。两袖上的文字表明,石像立于公元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立像之人为都水掾和都水长。立像人希望通过塑造三尊石神人像,用石人的法力、威力使岷江水患万世平定,由此可见,石雕像具有浓厚的祭祀意味。石像两旁立柱上有一楹联:“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州”,歌颂了李冰父子和古代劳动人民修建都江堰的伟大功绩。石像的出土成为李冰是都江堰建造者的有力证据,这种罕见的大型汉代人物圆雕雕塑技艺高超,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该石像惟妙惟肖,头上冠冕和腰间绶带都表明此神人的世俗特点,绶带为秦官服的象征,绶带的长短与官职的大小相对应。石像服饰和胸前铭文表明此神人是人世间历史上存在的地方官员,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这体现了东汉蜀地人们对于神仙的独特认知视角,在他们眼中功彪千秋的治水英雄李冰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体现了淳朴的古代蜀人知恩感恩的观念。
前殿左边有一堰工石像,于1975年l月18 日在都江堰外江闸下开挖护滩时出土。石像为灰白色砂岩琢成,缺头残肩,高1.85米,肩宽0.7米,双手持锸,锸高0.28米,宽0.25米,锸把长1.34米,底部有一方榫,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之“三神石人”之一。
前殿右侧还陈列有都江堰市崇义镇出土的汉墓石刻,如持“锸”的石俑、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和石刻水塘,均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而成。据古书记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距飞沙堰堰顶2.2米处,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了古迹。而石刻水塘则展现了都江堰建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其间的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只见一尊名为“飞龙铁鼎”的龙纹铁炉置于殿中。此鼎出土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31年)青城山上皇观内,于1978年10月被移入伏龙观中陈列。鼎身铸飞龙八条,神态各异,鼎高1.6米,口径0.74米,重约千斤。上皇观是唐睿宗第八女玉真公主“修真”处,清代徐昱在《青城山金华宫记》中断定此鼎为“公主故物”。1997年,经国家文物鉴定组专家鉴定,确认此鼎为明代铸造,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殿中还陈列了许多文物,展示了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观过中殿,径直来到后殿庭院,此处竟别有洞天。回廊绕于四周,漫步其间,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沿回廊绕至后殿之后,此处有一亭,名“怀古亭”,置身亭中可以纵观奔腾而出的岷江水呼啸而过,此时尤显脚下离堆“中流砥柱”之气势,不禁让人顿感崇敬与震撼,拜水之情油然而生。左侧开阔处还有一“观澜亭”,亭中立了一块纪念碑,纪念都江堰市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离堆岩下,宝瓶口侧,有花洲,建于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后来被毁。1992年重建,更名为“花洲栈道”。沿栈道而行,听江涛拍岸,深感岷江之水的磅礴大气。此时若坐于江边,看岷江之水东流去,饮一杯千年岷江水泡的茶,其甘甜清冽定会让人记忆犹新。(黄代凤 文/张铨生 夏雨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