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青城山,你一定见过那满山的青竹。如果有幸去青城山脚下老乡家坐坐,你一定会喜欢上那做工精巧、美观结实的竹椅子。问起它们的名字,老乡则笑答:“来到青城山,当知马椅子。”
马椅子,2016年被列入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29岁的马娇作为第四代传人,2019年的梦想是开办一家马椅子工匠传习基地,将马椅子传统制作技艺无偿传授给需要的人,集参观、体验、文化、旅游于一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体验非遗的魅力所在。
马椅子制作技艺传承百年
在青城山镇芒城小区,曾经的张家院子、李家院子、唐家院子都有人做椅子,但如今留存下来的唯有“马椅子”。说到马椅子,马娇介绍,这可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第一代马椅子由其曾祖父马双河创立,因其制作的竹椅扎实、美观被世人推崇,远近闻名。“曾祖父用算盘珠和竹子编织的玲珑花架,造型精美、工艺繁复,经过多年的传承,如今只留下一个,不仅是传家之宝,也是镇店之宝。”马娇说道。
马娇的爷爷、父亲、叔伯都传承了马椅子制作技艺,以马娇父亲马泽洪为代表的第三代传人马氏四兄弟,继承、发扬、创新马椅子竹制品类,巧手巧思设计制作出竹亭、竹房、竹茶几、竹家具、工艺竹椅、竹工艺装饰等。马泽洪设计制作的竹亭,曾经一度是成都市望江公园园林一景。2007年,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位外籍专家到四川见到马椅子后连连称赞,赞其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2016年,马椅子被列为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第四代传人,马娇在积极传承传统工艺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融入了竹雕和烙画元素,提升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成立了都江堰市马椅子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都江堰市星梓家具有限公司。马娇也相继荣获都江堰市百姓学习之星、成都市“菁工巧匠”、成都市青年岗位能手、成都市首届“百佳”创客明星等称号。
无偿传授传统制作技艺
“目前,我们的订单量还是比较大,成都周边的批量件比较多,小批量订单来自全国各地,属于特别定制。”马娇介绍,马椅子以原生态的各类竹子为原料,生态环保,以其乡土产品的软实力,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有识之士的目光,得到了成都市政协等各级领导的重视,并在传递川西纯朴特色乡土气息、挖掘传统民间工艺价值上形成共识。
“由于马椅子都是纯手工制作,所以太大的订单我们还不敢接。上次有家酒店想订购100把椅子要求10天交货,我们根本做不到,因为一个技艺纯熟的手艺人一天工作10小时也只能做一把椅子。”因为是手工、因为是非遗,所以才有它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性,所以马娇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如何解决供需矛盾。几乎每个月,马娇都会被邀请外出做一次教学体验,在不断走出去的过程中她豁然开朗:“我何不建一个工匠传习基地,将更多有制作技艺的匠人汇聚起来,集教学、体验、参观于一体,这样既扩大了宣传力度,更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可谓双赢。”
目前,工匠传习基地计划选址在青城山驾青路段,占地约3亩。“传习基地将分为几大板块,有非遗学堂和体验馆等。开设非遗培训学堂,‘马椅子’将无偿传授传统竹椅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走近非遗文化,爱上非遗文化,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着力打造竹体验馆。打造集竹制品买卖、生产制作体验、竹居民宿等于一体的体验馆,让市民和游客都主动参与进来,享受小众化、高质量的品质服务。”马娇说道。
采访当天,恰逢马娇29岁生日。这位年轻的姑娘一步一步走来,走得稳重踏实,现在每天下班回家,用她的话说都要“帮到整”,“手艺要加紧练习,虽然每个流程我都晓得咋做,但还是要精益求精。”
去年3月,“马椅子”走进南非,参加“Panda成都”都江堰南非(约翰内斯堡)闹元宵活动,马娇现场进行了竹艺表演;去年6月至10月,“马椅子”制作的竹椅子成功入选欧洲三大展之一的荷兰设计周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谈到‘我们都是追梦人’,为我们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也激发了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作为非遗马椅子传承人和新一代创业青年,2019年,我们将在做好马椅子非遗文化传承基础上,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做好营销、推介等工作,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马娇这样说。(本报记者 缪英 刘平 实习生 刘嘉立 文 / 马娇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