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迷离,在岁末天寒的冬日,我们来到灵岩山脚下的某小区寻访宋宇超老师。如果不是自我介绍,我们完全想不到眼前这位身着冲锋衣、身材高大、面容清癯的老者已81岁高龄;交谈中,宋老思维敏捷,记忆力超群,他最感恩的是曾经在灌县文化馆所经历的人和事;近几年,宋老更是笔耕不辍,创作出多幅古堰山水、人物风情作品……
一篇文章述不尽宋老跌宕起伏的一生,少许笔墨描不尽他画中意趣乾坤。如今,宋老临摹书法,偶尔为之,其行楷疏朗俊逸。纵观宋老经历,八十高龄仍老骥伏枥葆有童心,不断探索用油画表现国画的意境,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又放飞了自由灵魂。
少时传奇经历 艺术氛围成就了他
宋宇超祖籍石羊镇,少时酷爱绘画,奈何因父母早亡、孤苦无依,初中毕业就被迫辍学。不过,这并没有阻碍他追求艺术的决心,一有机会就去当时的灌县文化馆拜访。就是这一去,开启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年少时,宋老家境较好,后来随着家道中落和父母相继离世,在灌县中学上学的他靠着隔房姑姑接济才上完初中。初中毕业以后,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他天天泡在文化馆,当时文化馆干部职工都比较喜欢这个机灵、有才华的小伙子,“当时煮饭都是大家轮着来,他们也把我排起了。”宋老说道。就这样,从“蹭文化”的编外人员到逐渐被大家认可、接纳,并给予其美术指导。现在想来,宋老都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在文化馆工作的陈大和。陈大和是南京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担任解放军报社美术编辑,退伍后自选工作留在都江堰市,最后调到四川省美协担任副秘书长,两人几十年来一直保持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当年,在宋宇超往返于文化馆期间,陈大和给予他很多帮助和专业指导。自知自身处境,所以年少的宋宇超在文化馆内时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当时馆内常常到公园举行演出活动,他也积极参加布展等工作。就这样,宋宇超在文化馆一边做事一边学习绘画,技艺不断提升,得到不少专业人士的勉励。
宋老回忆到:“当时灌县处处都是景观,无论是街道还是林荫小路入画都是一幅优美景致。这样的灌县,也吸引了当时国内一大批书画名家前来写生。”长年的观看加上自己的摸索,他良好的绘画天赋迅速被催化,很快领悟了许多绘画要旨,比如构图、色彩、用笔等等,更可贵的是还培养了他良好的艺术鉴赏力。
为传承而坚守 不断创新探索和宋老交谈,他整个人的精气神非常饱满,眼神里的光芒和话语间的激情,令人感觉他的心灵仍未老,仿佛正值青春期。
在宋老家的客厅里,左右两面都悬挂有他自己的书法作品,行楷疏朗俊逸。家中原木疙瘩、陶器、石头等摆设,可以看出主人的匠心独运。原来,宋老从1984年起任职于成都市美术装饰工程公司、成都市对外广告公司担任总工程师、总监一职至退休。当时该公司两套班子、一套人马,汇聚了当时省内美术界老中青三代名人,承担政府大型美术展览等相关工作。1985年,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由宋老主笔创作的大型壁画《吉祥图》被成都市政府作为贺礼赠送给拉萨市政府。1990年我国举办亚运会前,北京四川馆设计工作由宋老全权负责。在宋老几十年的创作生涯里,他的美术才能和独特的审美视觉受到了业内认可。
在宋老家二楼的绘画室,一进门就闻到了油画颜料的味道,墙上悬挂的、靠墙摆放的都是画,有山水田园的再现,也有人物故事的创作。画架上还未完工的作品,是宋老前段时间去广东珠海游玩时创作的油画,夕阳余晖下,回港的小船静静停泊在港湾,一幅《渔舟唱晚》跃然眼前。看着宋老满屋子的作品,其产量丰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现在年龄大了,绘画时还是要借用一点先进的工具,用相机拍些照片回来,但是拍回来的照片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创作的资料,绝不能受照片的影响。”在绘画探索道路上,宋宇超从未停止过脚步。画室墙上醒目位置挂着一幅他的得意之作《离堆印象》,整幅画面是以单一的褐色为调,丢开细节,直接大笔挥洒画出“印象”,远处雪山若隐若现,简单的褐白两色有油画的质感又有水墨画的韵味。“学无止境,这是我探索用油画的方式展现中国画的意境,曾经参加省内多个展览,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也有人表示愿意出高价收藏,但我没有出售,这幅画对我的意义不一样,它将会一直激励我探索下去。”宋宇超如是说。
不知老之将至 活出诗情画意
如果你现在的年龄是81岁,你准备做什么?
你一定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位老人,你一定想的是如何颐养天年。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里,人上五十就知天命,梦飘过五十岁的天空,就散了。梦醒时分,多是惆怅。但画家宋宇超,却撸起袖子,每天早晨临摹字帖,中午散散步,下午作画,生活丰富充实。他81岁,八十一载岁月在他生命的河流中就像一首诗。他的81岁,仿佛才迈入青春,一切正好!
不知老之将至,才是最理想的人生境界,这才是人生的诗情画意。
宋老对待艺术非常严谨,每次作画之前,他都会在纸上先画一遍,这种手掌大小的作品被宋老称为“打底小稿”,小稿整个构图和上色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满意效果,才会创作于画布上。采访中,宋老展示了他的部分小稿,有的是描绘南桥风景,有的是再现老西街生活场景,杨柳河边曾经的老吊脚楼,华光寺的草药摊摊等,宋老为我们再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场景。透过厚厚一摞小稿,展现了宋老对这个城市的记忆和深情,仿佛看见宋老在这方寸之间作画时的场景,几笔勾勒似云锦,点墨绘出心中情。
另一幅青山绿水的作品,主色调是葱郁的绿色,远处几座山峦和房屋依稀可见,近处的绿水宛如在缓缓流淌,发出哗哗的声响。宋老幽默地说:“把手放在画中绿水上,感觉手都会被浸湿。”我市著名画家张学忠和宋老是60年的朋友,彼此见证了对方的岁月生活。张学忠这样评价宋宇超的作品:“他对色彩的感知和把握是一流的,作画常常兴之所至,恣意潇洒。”
梦想,必须要有,万一实现了呢?宋老的梦想是:想画一组都江堰的水文化系列,水是都江堰这座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衍生的文化浸润着这座城市的灵魂,水磨、水碾等都是符号印记;还想创作一组“竹风雅韵”,“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川西地区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种植有大片竹林,与竹为伴,烘托出人们返璞归真的生活情趣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理想;再就是画画岷江沿途的风景,标题宋老已经想好了,就叫《家园》……
宋老现如今的状态就像是曹操在《步出夏门行》中写到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一生所要找的,就是我真实的内心的东西,为灵魂放歌,这才是好的。我现在开始起步了。”期盼宋老为他的一生做完美的注解。(本报记者 缪英 实习生 刘嘉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