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的铁索村高原有机蔬菜基地。
援藏队员们走村入户开展调研。
入户调查。
2016年9月,按照省、成都市对口帮扶藏区工作安排部署,我市首次独立承担援藏任务,按照上年度财政预算收入的0.4%,每年帮扶1000万元,预计5年5000万元,与康定市结对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两年多来,我市秉承“都康同心、汉藏一家”的精神在康定市开展全域结对帮扶工作,先后独立派出的两批援藏工作队致力于变“输血”为“造血”,在各项公共服务方面予以康定市支持和帮助。
按照两地协商确定的5年对口帮扶规划和瓦泽乡水桥村、呷巴乡铁索村、塔公镇各日玛村3个贫困村整村扶贫规划,我市援藏队在康定市实施了7大类21个项目。目前,3个贫困村整村扶贫项目已完成,五年规划项目除医疗、教育、人才、旅游等帮扶软项目以外全部完成,五年规划项目完成率达90%以上,提前完成投资5000余万元,动员社会力量爱心捐赠390余万元,为康定市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碧蓝的天空、高耸的雪山、广袤的草原、遍地的牛羊,这是摄影师镜头下的藏区,尤其是甘孜州康定市折多山以西的新都桥镇,被称作摄影家的天堂。每逢节日,淳朴的藏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这或许是大多数外界游客心中向往的藏区景象。
然而,这一切对于我市对口帮扶康定市的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来说却有着别样的体会,尤其是折多山以西,曾被称作“关外”,条件艰苦难以想象。我市第五批28名援藏干部所到之处远离都市和家乡,高寒又缺氧,但是他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越高斗志越高,他们肩负着帮扶康定人民脱贫奔小康的使命和职责,顾不得沿途的美丽风景,奔赴农林、文旅、教育、卫生、交通、司法等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线,他们用无悔的青春与无私的奉献坚守在康巴大地……
接力坚守 援藏干部持续驻守铁索村
作为我市对口帮扶康定市3个重点产业脱贫示范村之一,呷巴乡铁索村正在打造农业产业发展示范村,我市出资800余万元,在铁索村打造的300亩高原有机蔬菜基地(含50亩大棚)、500头规模标准化藏香猪养殖小区和1000亩优质黑青稞基地3个特色农业项目相继建成。
为了铁索村的可持续发展,我市持续不断地向铁索村输出人力资源,2018年10月,我市派出的第四批援藏队员罗强作为驻铁索村第一书记援藏期已满,援藏队正考虑下一任合适的驻村干部人选。鄢鹏,80后园林绿化工程师、市城管局绿化维护管理处处长,作为我市第五批援藏队员,在得知需要派遣援藏干部到贫困村做驻村工作时,他义无反顾主动请缨到铁索村驻村,深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用他的执着和坚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铁索村,在折多山以西,离康定80余公里,海拔3400米,高寒缺氧,夜晚温度可达零下10摄氏度,鄢鹏不畏艰辛,克服了高反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吃住都在铁索村。肩负着组织的重托,鄢鹏把铁索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全力以赴投入到援藏工作中,他说:“我们驻村干部的工作一般没有周末,平时的工作就是走村入户开展扶贫调研和宣传引导,有时一走就是几十里。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7户,我必须挨家挨户认真走访,摸清造成他们贫困的核心因素,在帮扶工作上做到因户施策,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扶贫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就拿我们村蔬菜示范基地来说,2018年使用村内劳动力4000余人次,今后每年将实现务工收入40余万元。”
1月24日,对铁索村的83户村民来说是一个大好日子,这已经是该村第二次分红了。由于村里的藏香猪和蔬菜基地经营良好,12万元土地流转金如期到账,就土地流转一项,户均增收上千元。另外,每年养猪场租金5万元作为村级贫困扶助金也如期发到了该村17户贫困户手中,户均3000元左右。铁索村党支部书记阿布告诉记者:“村里这两年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感谢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为我们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感谢援藏干部们的无私付出!现在我们村有了产业,村民不用外出就能务工,村民逐年增收,大家脱贫奔康越来越有劲头。”
温暖传递 支教老师真心浇灌祖国花朵
在我市派驻康定的支教团队当中,流传最广的一个高频词就是:温暖,而让这份温暖裂变的就是我市援藏支教教师领队孙春。孙春,1978年出生,安龙学校副校长,于2018年8月到康定市藏文中学挂职副校长并负责两个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孙春为人诚恳,细心体贴,在安龙学校教师心目中他是一个好领导,在家里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而在援藏支教队中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暖男。
2018年8月,我市教师夫妻付建和朱春燕一同申请援藏支教,但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学校,付建分配到折西新都桥镇的藏文中学,朱春燕分配在姑咱镇的第三中学,两地相差100多公里,夫妻团聚要翻越两座大山。为了照顾支教夫妻,孙春主动提出和付建调换学校,自己去到了海拔更高、条件更艰苦的藏文中学,让付建和朱春燕同时留在姑咱镇。到了康定藏文中学,为了让一同支教的教师克服生活困难、安心教育教学,他把教师们照顾得无微不至,俨然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所有支教老师心中总是暖暖的。
所有援藏支教老师从容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用行动和理念影响着康定各学校的师生的同时,也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孙春说:“我用我的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我用我所学感染每一个学生,当孩子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温暖时,我们的支教就是成功的。当然,有辛苦的付出,就有幸福的收获,我感受着支教赋予我生命的精彩,珍惜援藏的每一天。”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支教工作已经结束,但支教教师的工作却没有停下,孙春和其他支教教师、援藏队员一道,继续深入开展走亲戚、脱贫攻坚等更加艰苦的工作。
患者福音 铿锵玫瑰藏区腹地“传帮带”
沙德镇海拔3000多米,离康定有131公里,距都江堰市400多公里。沙德镇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遥远的地方,但对于都江堰市人民医院主管检验师潘昌玉来说,她将在这里进行2年的医疗援建工作。2018年10月14日,带着组织的重托和医院的信任,在家人朋友的祝福声中,果敢坚毅的潘昌玉犹如铿锵玫瑰一般毅然踏上了援助康定沙德镇的路程,开启了她的援藏生活。
报到当天,潘昌玉翻越了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忍受着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足足颠簸了2个多小时才到达她所挂职副院长的沙德镇卫生院。“在一个远离繁华都市的藏族聚居地,吃和住会是什么样的?这里的同事好相处吗?又会有些什么样的病人呢?”一个个问题在潘昌玉的脑海不停地跃出,内心也有些忐忑不安。到达沙德镇卫生院,迎接她的院长龚政说:“我们这里条件差哟,怕你不习惯喔。”一句质朴关怀的话语立刻拉近了他们的距离,潘昌玉笑着说:“你们不也常年驻扎在这里吗,大家互相学习嘛。”此时几个还不相识的同事已热情地过来帮她拿行李,引她去已收拾妥当的宿舍,一股暖流涌入潘昌玉的心间,犹如一剂强心针。
带着使命而来的潘昌玉不论何时何地利用所有机会,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工作情况、医疗健康状况,然后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出适合这里的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医院规范化的管理。在潘昌玉的建议和引导下,医院安装了生化仪器、血球仪和小便常规仪器等检验设备,打破了该院检验科不能做检验的历史,现在能做的辅助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小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等20多个项目,让沙德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缩短了城乡医疗之间的差距,给当地患者带来了福音。
龚政说:“援藏干部潘院长的到来,为我们医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她的‘传帮带’下,我相信医院医护人员的技术也会不断提高,医院也会培养出一支临床技术过硬的队伍,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记者手记:2018年10月,我市第五批28名援藏干部奔赴康定市开展援藏工作,他们坚守在援康脱贫攻坚第一线,挥洒着汗水,奉献着青春,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为我市对口帮扶康定工作续写着脱贫攻坚的华丽篇章。
连续继任我市援藏工作队领队、康定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德伟曾说过:“汉藏一家亲,援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将带领第五批援藏工作队,把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带进康定,从基础援藏转变为智力援藏,致力于促进区域内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全面振兴,实现康定率先摘帽、率先奔康。”这样的话让人深受感动和鼓舞,也更加增强了我市与康定市13万情歌儿女一道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信心和决心。(本报记者 洪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