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8亿元、增长7.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10.5%;
·固定资产投资207.4亿元、增长1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9亿元、增长11%;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132元、21672元,分别增长9%、9.2%。
2018年,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西控”战略,全力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和都江堰市委各项工作部署,扎实推进“项目年”“全面落实年”各项工作,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产业功能区初具规模
设立四川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
完成产业功能区规划编制,实施“三图一表”挂图作战,43.3万平方米园区“三房”全面开工,清理盘活各类闲置、低效存量土地2954.36亩。
全年新引进重大项目34个,总投资788亿元。
·适旅要素圈加速集聚
引入民间资本组建40亿元中金胜邦产业基金,联合腾邦梧桐设立50亿元文旅产业发展基金。
聚焦大旅游、大健康人才培育,成立丹麦VIA大学中国(都江堰)护理培训中心,引进清华国家电商实验室、大熊猫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立智慧旅游实验室、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打造“倾城旅游”运营平台,形成数据收集分析、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全链条支撑体系。
引进本科以上人才2353人,引进培育副高职称以上专家220名、成都市级以上专家28名。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全年接待游客24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8.3亿元、同比增长31.86%,游客人均消费突破千元。
公园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
·城市生态持续优化
划定“85%自然生态环境区、15%生态经济区”,在全国率先实施“山长制”。
成功放归圈养大熊猫“琴心”“小核桃”,开创成都市放归圈养大熊猫历史。
圣兴电站全面拆除,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402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1天,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城市功能持续完善
成灌快铁实现公交化运营,“三绕”都江堰段、金马河闸坝、M-TR旅游客运专线加快建设,青城大桥改建加快实施。
万汇学府、力宝医院等国际化旅游城市配套设施落地建设。
整治违建3.1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6.2公顷、立体绿化4788平方米;锦江绿道都江堰示范段开工建设,建成三级绿道82.4公里。
·城市底蕴持续彰显
创作“李冰父子”系列作品,规划建设李冰纪念馆,都江堰精华灌区陈列馆初具雏形,都江堰水利工程再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殊荣。
成为全国首个大熊猫友好型产品认证推广示范市。
千年灌区复兴开启新征程
·精华灌区修复扎实推进
“灌区映像”“天府原乡”等精华灌区先行启动区初步建成;完成黄家大院等10个成都市示范林盘修复。
推动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创新引入“地球仓”生态旅居、诗乡“七坊”原乡文化等消费场景。
·绿色农业招牌更加响亮
完成1.7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和“两区”划定工作。
成功创建国家级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一次性通过16个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备案。
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6个、省级森林食品基地1个。
农业增加值实现30.51亿元、增长4.6%,增幅位居类区(市)县第一。
·乡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累计实现农村产权融资2.91亿元,通过“农贷通”平台累计实现融资3.96亿元。
创新农业融资信用保障保险和猕猴桃价格指数保险,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25个。
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培养农业人才686人,国家行政学院在川首个乡村振兴教学研究和实践基地在我市挂牌。
区域创新发展凝聚新优势
·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承办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等高规格外事活动(会议)16场。
承接奥地利总统总理代表团、德国总统代表团等高访及重要外宾团组来访任务150余批3000余人。
新增“海外都江堰”德国、加拿大推广站,国际友好合作城市增至20个; 加入世界历史都市联盟等4个国际组织。
开展国内外招商活动96批次,拜访港中旅、普罗中国等知名企业161家。
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2018)中国40佳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称号。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行政审批局挂牌运行,188类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集中审批,“仅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事项分别达1006项、137项,“仅跑一次”审批提速80%。
新增市场主体8416家。
都江堰市税务局挂牌运行,结构性减税5167万元。
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减免税金7089万元。
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云税贷”服务,帮助企业融资3200余万元。
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
·民生实事办实办好
完成省、成都市和市本级民生工程138项,民生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60%。
全市21个农村相对贫困社区、1002户3047人相对贫困户实现脱贫退出;完成对口帮扶康定任务总量的90%。
全市新增就业79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设置环卫工人、公交司机休息点5处;设立便民疏导点18处。
完成城中村改造876户、棚户区改造1894户、老旧院落改造9个。
实施9座危旧桥整治,完成金马河等10处水毁堤防修复、28处山溪河隐患整治,完成地质灾害永久性避险搬迁322户849人。
新建公益性幼儿园4所,新增“成都市新优质学校”3所。
启动“健康细胞”创建工作,开展医联体诊疗服务4万余人次。
完成40个农家(社区)书屋提升改造,开展书香节等全民阅读活动922场。
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惠及群众20万人次,开展体育公益培训5000人次。
·社区治理共创共享
整治背街小巷110条,新改建旅游公厕20座,都江堰大道中段、西街、幸福路获评成都市“最美街道”。
升级改造数字城管系统,受理有效案件11.3万件,处置率达99.4%。
完成灌口柳河、柳街金龙等82个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示范社区标准体系创建。
建成“平安智慧小区”示范点21个,新增“天网”“雪亮”点位1390个。
政府自身建设展示新作为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规范压减“三公”经费开支。
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狠抓不作为及“懒散拖”问题专项整治,政府行政效能持续提升。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14件、政协提案189件。
开展787个权力事项的重点审查和行政权力清理。
受理群众反映问题20050件,办理完成19943件,办结率99.47%。(本报特别报道组记者 胡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