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3/11/003661.html

等待处理…

川西坝子哟
响起了柳街薅秧歌

——与成都市非遗传承人杨久长
摆薅秧歌龙门阵

点击量:1124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在柳街镇,几乎每个静谧的清晨,人们都是被歌声唤醒的,这边唱:“秧苗青青百花开,我拿杆杆跑步来。不带歌本来赛歌,找个对手打擂台。”那边和:“唱歌不用钱来买,张口几句甩出来。秧歌本来家常菜,五味俱全歌成排。”随着一唱一和,歌声此起彼伏在田间地头飘荡开来,在三色的绿道上蔓延开来。和着柳街七里诗乡的文化韵味,歌声唱走了沉沉雾霭,唱得花红柳也绿,唱得金黄的稻穗笑弯了腰,更是把川西坝子农民的生活越唱越红火。

日前,成都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43名出炉。我市柳街薅秧歌传承人杨久长和安龙川派盆景制作技艺人吴红林荣列其中。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

柳街薅秧歌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杨久长作为土生土长的柳街人,从小耳濡目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传唱薅秧歌。今天,我们和杨久长一起摆摆关于薅秧歌的那些龙门阵。

从小耳濡目染受薅秧歌文化浸润

据史料记载,柳街薅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柳街镇的七里坝、邬家坝,后逐步流传于川西坝子,盛传于岷江流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原生态民俗文化。

今年54岁的杨久长上小学时无意间听到人们唱一种乡间小调,只觉得婉转悠扬,格外动听,但是却不明白到底唱的是什么意思。跑回家一问爷爷和父亲,才知道这就是薅秧歌,而父亲还能简单的哼唱几句。反复听了几次之后,杨久长欣喜地发现,他之前听到的就是这个味道。从此,薅秧歌的“味道”在杨久长的记忆里埋下了种子。

此后杨久长经历的一切似乎都是在为他传唱薅秧歌做铺垫。1978年,杨久长考入灌县川剧团,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床吊嗓子;1980年回家开始“江湖跑摊”,包括后来学泥瓦匠,都是在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1990年,柳街镇文化馆成立,杨久长因有唱戏的经历,被当时的文化馆馆长邱岗相中,请进了文化馆工作至今。

2007年,时年98岁的柳街镇鹤鸣村10组的罗廷全找到邱岗,他一筹莫展:“这薅秧歌整理出来了需要人来传唱!”原来,罗廷全几十年来相继编著了《柳街薅秧歌300首》以及《柳街薅秧歌史话》,为柳街薅秧歌的传承作出了很大贡献。两人一合计,都认为杨久长是最合适的人选。就这样,柳街薅秧歌正式搬上了舞台,2007年柳街薅秧歌队伍参加了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1年,柳街镇举办诗歌会,全国多家媒体追着杨久长跑,纷纷表示要听他唱薅秧歌,杨久长笑说那几天他的嗓子都吼哑了。2014年,薅秧歌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街薅秧歌登上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大舞台

记者第一次见识薅秧歌以及认识杨久长,是在2018年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都江堰柳街分会场。当天,由杨久长等人表演的薅秧歌让人眼前一亮,高亢的嗓音、情景剧的舞台形式,自然流畅的表演方式,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真实的劳动场景就是这样的。”杨久长介绍,柳街薅秧歌原本是农民在田间薅秧除草时,为解除疲乏即兴编唱的一种原生态民歌。回忆过去,早上太阳出来时,要出门薅秧了。随着主人家一声“太阳出来红彤彤,端起粪桶就出工哦。幺妹拿起薅秧耙,边薅秧来边唱歌”,送茶的、担粪的都出工了。劳作了一上午,很快又到了送“腰台”(点心)的时候,趁着闲暇,薅秧歌又唱起来了:“对面幺妹看过来,这边哥哥排成排,你看哪个哥哥壮,明年你就嫁过来。”这类似于打情骂俏的斗歌方式伴随有俏皮的肢体语言,表达了男女之间相互的爱慕之情。眼看着太阳就要落山了,一天的快乐时光就要过去了,好客的主人早准备了酒席,这时的薅秧歌是这么唱的:“眼看太阳落山坡,主人出来喊收工。提起秧耙上田坎,回去就把酒儿喝。”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领唱、和声都宛如一首首乡村交响乐,气势恢宏、场面温暖,在人们脑海里久久回荡,久久不散。

其实,以前的薅秧歌没有如今这么欢快,而是有些哀伤。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柳街镇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曾经的薅秧歌因此也变得欢快,琅琅上口。伴随着劳动的节奏,人们现编现唱,见啥唱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特别是人间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都是素材,内容宽泛。曾经在薅秧时唱的薅秧歌现在是想唱就唱,一人唱来众人和,此起彼伏,遍坝盈耳,好不热闹。

柳街艺术团团长邱岗介绍:“对于薅秧歌来说,大地是它的舞台,秧苗是它的地毯,太阳是它的灯光,蓝天是它的幕布,万众是它的演员,场面巨大、气势恢宏,可以说是巴蜀大地上一部盛大的民俗交响乐。”

柳街薅秧歌在川西坝子唱得响亮

2005年,杨久长担任成都曲艺家协会理事。这些年,他屡次在成都市和都江堰市百姓故事会PK赛中斩获名次。有这些表演功底,所以他的薅秧歌有声有形。采访当天,地点就约在市新闻中心,杨久长面貌自带喜感,语言风趣幽默,唱的比说的好听,又收获了一批粉丝。

如今,柳街薅秧歌衍生了两支民间文化、艺术队伍,一支是以薅秧歌歌词作为农民诗歌表现形式的柳风农民诗社,一支是以薅秧歌的音乐渲唱形式促成的柳风艺术团。所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街薅秧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如今,杨久长被评为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表示,柳街薅秧歌能有今天的传承和发展,与邱岗、罗廷全等人的辛苦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他作为传承人,今后将在传承和发扬上再下功夫。目前,他在柳街中学、都江堰市职业高中两所学校教授柳街薅秧歌,柳风艺术团80%的学员都是他带出来的弟子。在菜花节、诗歌吟诵节、重阳节等节庆活动上,他都会教大家唱柳街薅秧歌。而这些年,柳街艺术团在川西坝子上的名气越来越大,经常受邀参加演出。

杨久长还有愿望,虽然薅秧歌已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中亮相了,他觉得还不够,他希望柳街艺术团有一天能走进北京、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把柳街薅秧歌唱给全国人民听。

采访结束,杨久长即兴以一首薅秧歌结尾:“薅秧歌儿哟,唱起来了哟。来到哟,新闻中心啰。明天哟,就要发表啰。柳街哟,人民哟,笑呵呵!”(本报记者 缪英 实习生 刘嘉立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