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每到这个季节,春风轻轻一吹,半粒米大的柳芽就冒了出来,野梅子花迎着料峭的轻寒,细细碎碎不张不扬地在山间开着。最张扬的应该是风筝了,特别是颐湖上空花花绿绿的各式风筝,蝴蝶、凤凰、飞龙、蜈蚣、美人鱼、鹰、变形金刚、机器猫等各种动物及动画人物应有尽有,一只只在蓝天之下尽情斗艳。
前些天,我和我那长大成人的女儿去颐湖放了一次风筝,找回她的童年,也找回我的童心。
颐湖边卖风筝的摊点很多,五彩缤纷、样式繁多的风筝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女儿去买了一只色彩艳丽的鸟,开心地在湖边草坪上怪笑,大姑娘的文静一下子就来个大逆转,一个活脱脱的野丫头,迎着风奔跑,放飞她的青春大鸟。可那天的风很小,风筝没飞多高就掉下来了,试了好多次总算飞上天。这时我感觉她的风筝不是只鸟,而是一条悠闲的鱼,畅游在无边碧水之中。
风筝牵着许多人的童年和一颗童心。看着天空中那一只只风筝,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及童年的风筝。
那时的我们,没有五花八门的玩具。那时的玩具简单粗糙,大多是自己做的,风筝也不例外。
天气晴好的星期天,院里就热闹起来,小伙伴们各自忙开了,自己制作风筝。一般大点儿的孩子做风筝的骨架,用大人们作篱笆剩下的篾条削成所需的长度,然后一点点把每根竹条刮成适当的厚薄,免得架子过重风筝不易飞起来。再用线绑好,架子做好后打下手的小伙伴撕下废本子或不用的书纸,用米汤或浆糊一张张贴在架子上,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部分,再剪一些宽约3公分的纸条,一条条粘接起来,作为风筝的尾巴。风筝做好后放在一边晾干,用蜡笔在风筝上画些彩色的图案装点一下。然后再绑好陡线。陡线的长短也很关键,做的不好的风筝会在起飞时栽跟头,我是做不好的,大多数时候是哥哥弟弟们做。放风筝的线是母亲缝铺盖用的左右线(不知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名字),比一般的缝衣线粗,韧性好,不易断。一切准备就绪,就该上天展示各自的技术了。
院落前的小路一下子热闹起来,小脚板儿噼里啪啦跑开了。一般一个人在后面拿着风筝,一个人在前面拽着线,前面的人一跑,后面的人迅速松开手,风筝就迎着风飞起来了。忽高忽低,有紧张、着急、激动、兴奋喊叫的,有幸灾乐祸唱着“风筝儿不起,跑烂鞋底。风筝儿不飞,气死乌龟”的童谣的,欢快的声音伴着风筝在田野上空回荡,直到风筝高高飞起,小脚板儿才停下来,一双双羡慕的眼睛都聚集在蓝天之上,高兴地手舞足蹈。
我坐在草坪上,看着满天五彩缤纷的风筝和正在奔跑着放风筝的人,不由地又想起了这首童谣来,哈哈哈哈……,我居然忘情而有节奏地念了起来,似乎又回到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