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民丰社区荣获四川省“温暖社区”荣誉称号,都江堰市有两个社区获此殊荣。民丰社区到底让居民们感到了怎样的“温暖”?他们又是如何把“温暖”送到居民身边的?带着一连串的民生问题,近日,记者走进民丰社区,探究他们的“温暖密码”。
走访中记者发现,这个“温暖社区”其实并没有啥独特之处,只是他们舍得在细节上下功夫,把关乎老百姓生活的细节都尽量考虑到,也正是这些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细微末节”,让老百姓感觉到了社区的贴心和温暖。
细节一:红白喜事服务点赢称赞
“我们社区有17个居民小区,以前,居民办红白喜事就在通锦路、张江路边或沿街摆,居民感到很不方便,还影响交通。”说到红白喜事这个话题,社区党委书记覃贤术这样说。
也正是基于此,今年初,社区成立了红白喜事服务队,并将约3亩空地硬化,作为居民们的红白喜事服务点。“服务点能容纳100多桌,完全能够满足居民们的需求。”覃贤术说。
社区有了红白喜事服务点,得知此消息的居民们都说好。瑞苑小区居民李素芳大姐说:“社区做这事,硬是考虑得到家。以前,居民办红白喜事都感觉不方便。现在有了红白喜事服务点,还很宽敞,大家以后办红白喜事都方便了。”
细节二:活动下放到小区助参与
“以前,社区也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每次都有几百人参与,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但社区有2万多人,这样算来,居民参与度就相当低,活动的影响和宣传效果都不理想。”采访过程中,覃贤术又对记者说了这样几句话。记者感觉到,能这样思考问题的确颇有新意,细节感十足。
考虑到这种情况,今年初,社区两委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把活动的举办权下放到各个居民小区,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居民参与活动,有效提高居民参与度,发动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记者到社区采访这天,瑞苑小区正在举办“浓浓邻里情,缤纷齐欢聚”趣味游园活动,小区居民们聚集在一起参与活动,领奖品,其乐融融。居民们普遍认为,活动在小区里搞很好,大家也乐于参与。瑞苑小区搞活动这天,居民李素芳早晨7点半就在微信群里招呼大家:“今天小区搞游园活动,都早点起床哈。”
民丰社区居委会主任郑强说:“每个小区一般1至2个月就要搞一次活动。这样一来,居民参与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记者了解到,把活动下放到居民小区的同时,社区还指导各居民小区健全了居民议事厅、调解室,使居民矛盾不出小区。
细节三:党员积分制管理效果好
社区治理,党组织和党员起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覃贤术介绍:“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指导下,各居民小区党组织对小区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每个月的固定党日通报每个党员的积分情况,社区每个季度考核一次,年终还要进行总结表彰。”
记者了解到,除了积分制管理党员,社区还把每个党员的名字和照片集中上墙展示,接受群众监督。
瑞苑小区有38名党员,小区党支部书记罗大璋对积分制管理党员深有感触,他说:“积分制管理党员可以充分调动党员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时刻记住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员做了什么事情、起了啥带头作用都用积分来体现,年终还要接受居民代表的评议。积分落后的党员要当众做自我批评,谈改正措施,对每个党员都很有促进作用。”
细节四:三支队伍“靶向”服务解难题
民丰社区老年人多、残疾人多、留守儿童多。在社区治理工作中,如何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一直困扰着社区两委。
“以前,社区也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伍,但大多是有事情才配合开展一些活动。表面上看上去活动有声有色,但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并没有得到贴心的照顾。”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勇这样说。
“如何才能够让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感到温暖?”覃贤术和社区两委干部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最终大家达成共识:对这三类群体实行“靶向”服务。
“整合辖区6所幼儿园、2家医院、9家培训机构力量,成立老年志愿服务队、青少年儿童志愿服务队、残疾人志愿服务队,重点人员和家庭重点关注,建立可持续的‘靶向’服务机制。”覃贤术说。
A3小区的万某某读小学,一个人跟70多岁的爷爷一起生活;还有A2小区的仰代群智障,丈夫病逝,儿子读小学,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他们都得到了社区贴心的“靶向”服务,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 (刘佳丽 王霞 本报记者 刘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