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4/12/003953.html

等待处理…

古风蜀韵说西街

点击量:50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千年古堰,最具古风蜀韵的当属西街。这条与伏龙观隔江相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街,乃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起点,是典型的“茶马古道”,被誉为古来茶马“第一街”。

繁华岁月

西街,在清代名为西正街,从南门口西侧至西门,长约390米,街道狭窄。清末至民国时期,此街多玉石加工及销售作坊,故又名玉石街,是一条充满历史气息的人文老街,记录着城市功能的发展和变迁,具有浓郁的川西文化气息,是都江堰市历史文化的缩影。

漫步西街,岁月之声依稀回荡耳畔。如果穿越时空,来到古时的西街,你会看到每天天不见亮,西街就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骡马嘶叫声、驮铃声、吆喝声和骡马蹄子踏在青石板上的“嗒嗒”声响成一片。西街旁边的“大兴老店”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骡马店,是来往客商最集中的地方。每天一拨一拨的马帮从山里运出来毛皮、药材,在这里换成一袋袋大米、茶叶、盐巴、布匹、药品和金银铜器,顺便还捎上藏区百姓喜欢的灌县玉器。天亮了,一队队的马帮穿过西街,走出西关,踏上松茂古道,随着驮铃声渐渐远去……

今天西街的热闹远远无法和过去最繁华的时期相比。作为历史上沟通汉族和藏羌民族的唯一一条“官道”——松茂古道的起点,“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就是当年商人走山贩货的历史写照。西街居民的祖先看中了地利之便,经过世代努力才把这里打造成近代都江堰著名的商业街。作为商旅穿梭的贸易通道,西街上自然少不了旅店,曾经小客栈林立。那时客栈没有豪华房、标准间之分,靠近主人家的房子贵一点,反之也就便宜一些。西街上的职业不止于此,除了玉石铺、铁匠铺,另外还有卖汤圆的、点豆腐的、打棕垫的、编篾筐的。彼时,西街作为松茂古道商贸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其繁华可想而知。

光影斑驳

穿过历经岁月洗礼的西街,踩着老青石板,典型的老四川城镇生活依稀可见。西街较完整地体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风貌,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旧成都风貌,是都江堰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街边的民宅多为一至二层的木结构,是一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穿斗房”。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唤醒眼眸,从高处遥望西街,昨夜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泛着金光,在错落有致的房檐中蜿蜒,一抹朝气蓬勃的气息与西街古韵融为一体,散发出迷人的光影,让人甚是沉醉。如今的西街,依然充满着浓郁的商业气息,入口的黑白画卷将西街作为松茂古道时赶马帮、交易的盛况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当年阵阵驼铃声和吆喝声依然回荡在老街中。街口还摆放着石笼与杩槎,水文化在灌县古城中真是无处不在。前行数十米有一石梯,拾阶而上,转个弯便置身楼顶,眼前“唰”地一下豁然开朗,只见一长段开阔疏朗的老城墙逶迤而去,似要没入青山绿水间。眼前的城墙俨然有序,青砖之中细细晃动着油碧如丝的浅草,城墙一旁是绵延的屋顶,触手可及。这段源于唐宋、起于明代的古城墙曾经是为了防吐蕃入侵而筑,它连接着宣威门、玉垒关,保护着灌县古城,如今剩下些许残垣断壁融入老百姓生活中,见证着岁月的流逝,无声地诉说着近千年的悠悠往事。

看过明城墙,继续沿西街前行,此时街上游人已是熙熙攘攘。两边商铺已开门营业,买一个“官渡粑粑”边吃边走,西街的味道便浓得散不开了。这里有小吃店、饰品店、干花店、酒吧和客栈等特色民俗商店,几乎家家店前或多或少会摆放些鲜花绿植于窗前,让人走着走着心中就开出了一朵朵心花,简直美得妙不可言。拍照留影,在西街上寻找光影之美,直至日头从吹拂的树影和飘摇的茶幌之间悠然落下,一抹夕阳将历史的身影洒在往来西街的石板古道上,而遮在眉心的手指划过斑驳的光影,能将西街上的门牌一直数到212号。看,一些门洞又幽中藏幽,延伸出“附1”“附2”“附3”号的别样光景来。这些缝隙之中又透着幽微的缝隙,任意穿插进去可能又是一个古老的庭院,就连当代国画大师董寿平故居都悄然隐匿其间,可想而知,西街之美多么引人入胜。(黄代凤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