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4/19/004036.html

等待处理…

雄踞江源第一桥——南桥

点击量:109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游过西街,行至南街尽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百年老桥——南桥。南桥原名“凌云桥”,清代易名“普济桥”,经历了由绳桥、土桥到水泥与木结构结合的演变。伫立桥上,凭栏而望,远山的雪峰皑皑,近处的离堆锁峡与宝瓶飞波等壮丽景色让游人流连忘返。历经100多年来的重修和改造,如今的南桥已成为历史名桥,被誉为“雄踞江源第一桥”。

南桥的前世今生

记忆中抹不去的最是那南桥的风,无论夏日多么炎热,只要走上南桥,就像进入天然空调房般,让人顿感凉爽舒适。此时若是一妙龄女子穿一袭古装,在南桥上凭栏倚靠,一幅衣裾飘飘、举袂若仙的景象定会让人有穿越的恍惚,思绪便会随着桥下的波涛一路飘忽,忆起老人们讲起的南桥故事。

建桥前,受江水阻隔,行人往来不便,当地人俗称“灌县出南门—没路”。建桥后,才打通了两岸交通便利。南桥的创建年代无确切记载,但在内江上建桥是古已有之。史书记载将南桥建成廊桥是在清代光绪初年,而兴建此桥的经费众说不一。话说清光绪初年,灌县县令陆葆德辅佐四川总督丁宝桢监修都江堰,当时任县上出纳的吴烈堂严格把关,积余了岁修银两千余两,粟百斛,交给了县令陆葆德,陆葆德作主用此银两修建了南桥。南桥的修建不仅表现了清代官员丁宝桢等人为官清廉、纯洁操守的优良品德,更是李冰冶水造福于民的精神再现。

建成后的南桥却是命运多舛,随着历史而变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岷江大水,将普济桥墩冲毁,廊房倾颓,县宰陈伟勋于当年冬进行了一次大修。1925年,驻军旅长郑世斌“重(改)南桥,稍加宽之”。1933年4月,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在成都展开毗河战争,殃及灌县。当时驻灌县的二十九军军长邓锡侯为阻止刘文辉的进攻,将灌县境内的柏条河一线桥梁全部拆毁,南桥中洞也被拆除,灌县南门外再次无路。战后修复南桥,增建“寨门”,白天开放,至晚关闭。

1958年夏天,岷江洪水暴发,漂木堵塞桥洞,南桥被毁,随后由岷江水运处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正式更名为“南桥”。动乱期间桥身遭受破坏,改革开放后,1979年重建南桥,加宽了桥面,拓展了翼廊,加高了桥身及通道。通道宽13米,长50米,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桥面为混凝土(后增装饰木板条),换机制瓦为琉璃瓦,桥头增建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成为古廊桥式风景桥。2008年经历地震后,南桥被鉴定为危桥。经过近百名川西坝子的能工巧匠紧张施工,南桥于2009年改建完毕,再现于世人眼前则以其栩栩如生的彩塑与夺目壮观之貌再次成为雄踞江源第一桥。

南桥的独特风情

置身南桥,四季都有风景等你领略,春天看河岸紫藤花开,夏天吹凉爽的风,秋天看玉垒山彩林,冬天趁着日出眺望金色的雪山,四季不变的是那一江碧水,如绿丝带般缠绕在玉垒山下,穿桥而过向东流。

夏天,南桥上的人最多,游人也许只是路过,而市民则是专程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席地而坐拉家常,运气好时,还可以听听桥上艺人吹拉弹唱,优美的旋律不绝于耳,使这里像在举行一场音乐盛会般,瞬间就带走了夏日的炎热与浮躁。说来也奇,许多喜欢静谧的人居然也很喜欢这样的烟火气息,我曾经就试过在桥上枕着人声鼎沸,吹着凉风习习沉浸于写画,居然还非常投入,并没有因为喧嚣而受影响,顿时领悟到闹中取静的真谛。

南桥早已成为游人来都江堰市旅游的打卡胜地,许多旅游团都喜欢在南桥桥头拍照合影,像是照片中装下“南桥”就装进了到都江堰一游的标志性建筑。漫步桥上,主廊道内绘有《古堰情韵》《清明放水图》这些宏大之作,马玑的“青城描不尽,客赏意何穷”,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余秋雨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以及陆游、岑参、杨升庵、郭沫若、于右任等名家诗词楹联见诸其上,让人目不暇接。此外,屋顶的民间传说故事“二十四个望娘滩”“郭巨埋儿”“虞舜大孝感天”“三顾茅庐”等人物彩塑生动形象,更是为南桥平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怀古气韵。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典的南桥在现代彩灯装饰中摇身一变,成为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的夜之精灵,为古堰夜色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听,一湾水声朗朗、几声都江夜曲,何不醉卧南桥之上?看,月光映入水中、人群影影绰绰,怎不叫美景入梦来?时光似乎就此驻留,驻留在一个美妙的梦境,驻留在属于南桥的特有夜色与风情里。(本报记者 黄代凤 文/朱容 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春日出游 青城山两天一夜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