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6/24/004585.html

等待处理…

田园里的诗与歌 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2019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活动精彩纷呈

点击量:233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6月22日至23日,2019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在“诗歌之乡”柳街镇举行。省内外著名诗人齐聚一堂,以诗歌为媒,在田园绿道间、在川西林盘中,拂衣挽袖,尽情演绎天府文化。

这是一席文化的盛宴、一场诗歌的归来,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鲜活阐释,更是都江堰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都江堰精华灌区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助力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奋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胡馨怡 乐盈巧 黄代凤 文/贾旋 图)

诗人齐聚诗乡 共享诗歌盛宴

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迄今已是第五届,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特别是从2017年起永久落户都江堰市之后,已成为当今诗歌界的盛典。

6月22日晚8点,2019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在柳街镇青城湾湿地庄园开幕。在如诗如画的田园风景中,诗歌诵读晚会如约而至。著名朗诵家、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潘及省市朗诵名家张北丽、李文娟、任韵陶、周东、钟晓霞、姚东伯、陈岳等多位文化大咖担纲导读人,既吟诵了《咏柳》《新柳》《清平乐》《蝶恋花》《竹枝词》《游山西村》《归田园居》等古代田园诗歌作品,又朗读了《雪意与满盈》《静夜思》《顶点》《祖国》等与会名家的作品,还分享了获奖诗人们的田园诗代表作《天气出奇的好》《我看见的文明》《乘一辆公共汽车去恋爱》《幸福》。此外,诗歌诵读晚会还邀请了语言艺术家、音乐艺术家等与学生汇集一堂,通过吟唱、朗读、民谣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演绎天府文化。

通过他们优美的声音,让现场观众走进诗文中的都江堰,感受天府文化的魅力。现场观众周凯告诉记者,去年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感触很深,所以他今年又来参加了。“在这样如画的田园美景中,听各位大咖诵读诗歌,这是让我难以忘怀的体验。今年的朗诵会比去年作品更多样、丰富,我很喜欢,明年还会再来。”周凯说。

现场观众李敏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参加田园诗歌节,朗诵会上朗诵的诗歌震撼她的心灵,让她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中途下起的小雨,也给这场朗诵会增添了别样趣味,她十分享受。

6月23日早上9点,参加田园诗歌节的诗人们还参加了采风活动。他们参观考察了七里诗乡景区、黄家大院林盘、川西音乐林盘、猪圈咖啡和桃李春风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地,柳街镇的巨大变化和保护良好的川西林盘让诗人们惊叹不已,他们纷纷表示,这里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真正的诗歌田园,他们以后要经常来柳街镇采风。

浓浓诗香萦绕 畅谈乡村美学

6月22日,记者在青城湾湿地庄园的田园诗歌资料及手稿展示区看到了大量稀有的田园诗歌报刊、书籍和手稿,吸引了众多活动参与者驻足阅览,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记录着农民诗人“忙时种田闲写诗”的田园生活手稿。而在诗歌名家签名本展区,展出了部分当代诗人的签名本,既有诗坛名宿贺敬之、刘滨、郑愁予、黄亚洲、舒婷、阿来,也有活跃于当代的青年诗人余秀华、敬丹樱、雷平阳、陈先发。

一本本散发书香的签名本让人爱不释手,来自重庆的郑清玉翻阅着名家诗集,感叹道:“我平时很喜欢读诗,今天能看到这么多名人诗集汇集一堂实在难得,这不仅体现了都江堰人对诗歌文化的传承,也展示了这里浓郁的诗歌氛围。”

据收藏者、成都市作协副主席王国平介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纸本诗集会减少,传统书写也会被无纸化办公所替代,签名本的收集将很有意义,而且很多签名本都有一个故事,都见证着一段友谊。

顺着浓浓书香,记者来到青城湾大卉堂,这里正在举行中国·都江堰第五届田园诗歌节“乡村美学——诗歌论坛”。与会诗人、作家和学者纷纷发言,围绕着柳街、都江堰乃至全国乡村美学的打造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转眼,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我深感这场盛会一年比一年有深度。”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杨牧认为,田园里就蕴含乡村美学,从古至今,耕田与读书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回归田园给了大家接触自然的机会,现代诗歌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创作的丰沛展现了诗歌这片“庄稼”生长很好,而柳街有着滋养诗歌的沃土,最终展现眼前的这种浓浓诗意就是乡村的一种美。

再次参加诗歌节,勾起了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李钢关于都江堰的回忆,他说:“能和很多农民诗人在一起让我感到很激动,其实诗歌本生就跟乡村美学联系很深,大多诗歌源于与大自然的碰撞。乡村田园能把基础美学与诗歌相联系,因为诗歌需要采风,站在田头地垄间,往往就能激发想象,这种美大概就是所谓的乡村美学。”

对于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新泉来说,来到柳街镇就像回到家了。他告诉记者,这里的一步一景皆是美,为此他还即兴创作《柳街镇的母鸡》一诗,将鸡叫与美学融为一体,形象地用诗歌展现了乡村美学。

论坛上,众多名家畅所欲言,针对乡村美学各抒己见。听了大家关于乡村美学的想法,汶川诗歌爱好者高璐表示收获颇丰:“他们将诗歌与乡村结合,对比古今田园的不同,也肯定了诗歌是乡村美学的一种,这让我们对柳街镇这样诗情画意的乡村有了更深的理解。”

现场命题作诗 情怀跃然纸上

6月22日下午2点,田园诗歌节现场作诗比赛在凉风习习的树荫下举行,来自雅安、泸州、阿坝州、成都等地的诗人与我市田园诗人共38人参加比赛。比赛通过现场命题、现场创作、现场评选、现场颁奖的方式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现场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了当天作诗比赛的主题——“我爱你中国”。

比赛现场,诗人们个个精神饱满,信心百倍,用生花妙笔尽情抒写着自己对祖国的深厚爱意。15岁的张千千刚刚中考结束,她是当天第一个完成作诗比赛的年轻诗人,仅用时8分钟。“我爱你啊!中国,爱你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张千千将一首铿锵有力的现代诗展现在记者眼前。“我的诗歌中反复用到‘我爱你啊,中国’,是想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祝福。”张千千告诉记者,她是在自己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来参加作诗比赛的。“我在初一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就加入了学校的诗社开始学习作诗,因为我的妈妈也是诗人,所以我受到了她的影响。”

来自柳风农民诗社的王登元今年已经76岁了,此前他已连续五年参加了该项比赛。“我从第一届诗歌节就来参加,我不在乎比赛的结果,只想参与,把对祖国的热爱全部表达在诗歌里。”王登元告诉记者,他的诗歌多以散文为主,大部分内容都与农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我从2003年开始写诗,已经有16年了,在此期间我一共写了300多首诗歌,我是打从心底里很热爱写诗,一有闲暇时间,我就会进行创作。”

四川省作协会员、都江堰市作协副主席何民是此次现场作诗比赛评委之一,他在读到本地诗人程光林的诗歌时说:“在他的诗歌里我感受到了他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祝福,整首诗歌的内容都非常精彩!”此外,何民还表示,现场命题作诗比赛的目的不在于得奖,重点是为广大诗歌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切磋的舞台,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比赛结束后,一位参赛的诗人不禁感叹道:“田园诗歌节现场作诗比赛将为我市的诗歌引领出一条绿色的、充满泥土芬芳的回归本真之路,它将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

唱响“薅秧歌” 抒发浓浓乡愁

6月22日晚7点,夕阳西下,发源于柳街镇邬家坝、七里坝,延续和传承了300多年的“柳街薅秧歌”又在七里诗乡的稻田里唱起来了。

活动现场,近百位农民拿起竹竿,挽起裤脚,走进齐膝的秧田,一边用古老的农耕方式薅秧,一边唱起了代代相传的薅秧歌:“黄鳝出洞尾巴摇,你唱秧歌我来解,天上唱完唱地下,一家一家唱起来。”“唱起来,唱起来,唱段刘备卖草鞋,张飞卖肉又卖酒,关羽推锅豆腐来。”这方唱罢,那边又响起了歌声:“唱得高来对得高,光数城墙没数包,光数筛筛没数眼,光数耕牛没数毛。唱歌要唱童子声,这坝那坝有人听,这坝那坝人听见,洋雀过山远传名。” 朴实响亮的歌声,混合着领唱、和声,气势恢宏,恰似一曲震撼田野的交响乐。

“柳街薅秧歌”表演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鸡犬桑麻、诗酒田园的时光。在旁围观的市民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相机,用镜头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乡土景观”。“我觉得很震撼,这样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已经很少见了。”游客欧蕾告诉记者,通过“柳街薅秧歌”表演,她对柳街以及都江堰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这样的田园生活也更加憧憬。

市民林民奕专程带着孩子来看“柳街薅秧歌”表演,他告诉记者,表演很有意思,孩子不仅了解了古老的农耕方式,还亲身体验了一次田园生活,寓教于乐。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柳街镇依托传统的“柳街薅秧歌”农民诗歌等文化资源,创新乡村旅游文化品牌,从2015年的“柳街田园诗歌节”,到柳街“田园诗歌小镇”的独特定位,对乡风文明的提升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如今,田园诗歌节已成为一个在全国文化旅游领域颇具影响的高品质诗歌盛典。在这片处处鸡犬桑麻、田园牧歌,时时可见田园诗歌文化的土地上流连忘返,游客都纷纷赞誉都江堰和柳街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柳街镇镇长刘霞告诉记者:“举办田园诗歌节很大程度凸显了乡村振兴带给诗人们的田园好风景,以现代诗人的名义给广大群众展示新型的田园生活,以乡村振兴的形式歌颂乡村不一样的田园生活和崭新形象。”

柳街继荣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诗歌之乡”和“中国田园诗歌小镇”之后,其“柳街薅秧歌”又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柳街镇被授予“成都市非遗特色小镇”“川西林盘之乡”。可以说,柳街的变化是都江堰市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是天府文化的有力传承,是乡风文明的真实展现。如今的柳街,以文化为魂,田园为骨,旅游为肌,川西林盘为脉,徐徐展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