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8/14/004992.html

等待处理…

从“北漂”到“都漂”

——画家赵无眠的都江堰生活

点击量:1105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傍晚,与画家赵无眠闲散地坐在他工作室门前,饮着他递过来的茶,听他漫不经心地聊天,一个在都江堰呆久了的人,一个对身边事物早已习以为常的人,也会猛然间感受到这座城市一种非同凡响的美好。

赵无眠其实并不健谈,记者多次希望他能谈谈自己的梦想,他却总是选择沉默,顶多说一句:“艺术上的追求还是有的。”但看得出,作为一个曾经的外乡人,他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本报记者 宋正刚 文/图

一个属于壹街区的画家

夏日的黄昏,壹街区呈现出一种带着浓浓烟火气息的景色。在赵无眠工作室前方的空地上,有人跳起了广场舞,舞蹈竟是国标。一群喧闹的小孩在一座雕塑中穿来穿去,快乐无比。赵无眠告诉我,雕塑名叫《怀抱》,并谈起了他的理解。工作室旁边,是一家卖冰粉的小店,赵无眠说,他刚到都江堰那会儿,并不觉得冰粉有什么好吃,如今觉得简直是美味。他能吃辣,有空的时候爱和当地人聊聊家常。他说,都江堰人的生活要比其他地方的人更悠闲,他很喜欢这儿。

望向远处,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再远处,是连绵不断的青山,清风徐徐,风景如画。青山的上方,是色彩斑斓的落霞,静默的风景与喧闹的人声构成了壹街区看似寻常、实则惊心动魄的美。赵无眠轻描淡写地说,他想记录下那些色彩。记者看到他的一幅表现夕阳西下的油画,其中居然用了粉色,也许,最美的色彩就在他的内心;也许,这样的生活,就是他的梦想。

在与记者聊天的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走到我们身旁,调侃式地朗诵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当念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时,赵无眠笑了,他说这正是他名字的来历。老人会古筝,有时会给赵无眠弹上一曲。赵无眠来都江堰两年,和很多当地人成了朋友。越是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他越发深沉地爱上这片土地。赵无眠说自己在都江堰生活这两年间,画得最多的就是颐湖。写生的时候,会吸引经过的人们驻足,他们会说,天天都在颐湖旁边逛,却没有发现风景是如此美丽。赵无眠的画风深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喜欢用明亮的色调,喜欢画光,喜欢画云,喜欢画雾,他画笔下的颐湖有时清澈明媚,有时云雾缭绕,也许,这就是他梦中的湖,他说想要表达一种虚幻的、现实中不存在的感觉。

其实,赵无眠成为都江堰人是非常偶然的。2015年,在江西工作的他第一次到四川旅行,事先联系了在都江堰市做生意的山东老乡——孔皓,游玩一番后,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在老乡的帮助下,他在都江堰办了第一场画展。

一个艺术追求者的漂泊

对画家赵无眠而言,追求艺术的过程更像是一种漂泊,他17岁离开家乡山东曲阜到北京求学,成了一名“北漂”。7年后,他又到江西南昌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说起学画,赵无眠说是从3岁开始的,他有位比自己大7岁的哥哥,从小爱画画。他也就跟着哥哥涂涂抹抹。记得某天,哥哥画了一个蓝精灵,惟妙惟肖,赵无眠越看越像,越看越爱,连睡觉都把这幅画放在枕头边,年幼的他从此相信绘画是有魔力的。

年纪大一点,他开始学习素描、油画。家里笔墨纸砚、各类工具都齐备,绘画类的书籍也不少。乡亲们给了他很高的赞誉,而他自己暗暗把绘画当作了自己一生的事业。高二那年,赵无眠到北京投奔了自己的老乡——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知名画家孔希和孙萌,开启了一段亦师亦友的关系。赵无眠在北京的那些老师们曾跟随徐冰、刘小东等国际艺术大家学习,不止是画画取得了长足进步,还接触到各种形式的当代艺术。他说自己喜欢现代艺术,也喜欢传统文化,尤其喜欢《道德经》和《论语》。后来,他受邀到江西南昌从事绘画教学工作。直到有一天来到都江堰。

赵无眠在都江堰的学生不少,不仅有小孩,还有中老年人,他说,青少年多半为了考学而来,而中老年人更多是为了陶冶情操。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培养的学生考上艺术院校的已有千人以上,他愿意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更多的都江堰人。在都江堰的日子,他去了很多地方,画了很多画。而这儿的人也给了他很多热心的帮助,作为一个异乡人,他在都江堰的第一场画展就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当然,孔皓作为山东老乡,也给了他很多支持。

采访的最后,记者有一点点感受:真实地生活着,你就是一道风景。而真正的梦想,从来都是接地气的。

上一条:“党建+”助推龙池旅游“加速跑”
下一条:跨文化融合 彰本土特色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