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缪英 文/市人民医院 供图
今年6月12日,随着“林盘诊所”在柳街七里诗乡挂牌,来自成都市的多位名医坐诊林盘诊所,零距离服务我市群众与外地游客。让市民和游客得实惠,这是市卫健系统在推动卫生健康与农商文旅体医养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举措。市卫健局党组书记黄芳表示,把“林盘诊所”建在林盘和乡村旅游“打卡地”,通过“精选布点”“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康养产业、中医药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展现一座城市的温度情怀,丰盈了全域旅游的内涵底蕴。同时,也为我市“两个率先”和高标准建设成都康养旅游综合功能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交上了满意答卷。
70年风雨历程,我市卫健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市人民医院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52岁的贾学元正在坐门诊,一身白大褂,脊背笔直,精神抖擞。1991年,24岁的贾学元大学毕业分配到市人民医院(市医疗中心)工作。“回首往事,1991年的那个夏天恍如昨日。”
时光荏苒,社会蜕变。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贾学元的脚步,细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卫健事业的蓬勃发展。
病历本从“天书”到电子档
“三层楼高的门诊大楼,七八个医生,挤在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台老风扇悬挂在屋顶,咿呀咿呀作响,转不来夏日的清凉。而冬天每天早晨到办公室还需要自己烧炭生火取暖。”贾学元回想刚来报到时医院的样子,记忆犹新。
买病历簿看门诊,这个传统就医流程,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谈及病历本,以前有个笑称叫‘天书’。病人多、工作量大,一字一字写,可能会耽误后面病人就医,有时字就会潦草一些,往往药房的老师不知道我写了些什么。”贾学元解释着“天书”的由来。
刚开始,贾学元写病历还用的是钢笔,一支红色,一支蓝黑色。“有时候忘记套笔盖,直接放兜里查房,回来时就会发现白大褂青一块、红一块。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穿着‘彩色’白大褂看诊。”
由钢笔变成水笔记病历,由手写病历本变成如今的电子病历本……那个让衣服变色的年代,越来越远。
“电子病历本避免手写病历字迹潦草和纸质病历不便保管的问题,提高了医生诊断的效率和针对性。”贾学元表示,以前,医生查询检查一个病人后再完成病历书写大约需要30分钟,而今天,同样的一个过程,只需要10多分钟就可以完成。同时,无纸化办公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也是一目了然。如今,患者对自己的健康权、知情权要求更高,他不仅要了解自己是什么病,还要知道为什么得这个病,有几种治疗方案,药物有无副作用等。
硬件更新换代锻造好医生
谈及医疗设备的改变,贾学元以听诊器为例。“刚工作时,听诊器的橡皮管材质和输液管一样,夏天戴在脖子上,磨久了就会融化。”
作为医生的诊断设备,听诊器在他的手中,已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如今的听诊器更加经久耐用、科学精准,两个较粗壮的橡皮管,紧紧连接圆圆的金属探头。“这些年的科技发展,特别是仪器和化验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和速度,使患者受惠。”贾学元说。
“作为一种急性病,在医疗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突发心肌梗塞,医生常常束手无策。”贾学元说,现在,只要发现及时,立刻实施急诊介入手术,使血管恢复通畅,一个星期就能出院。
近年来,我市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市人民医院二期、市妇保院二期项目加快推进;玉堂卫生院迁建,柳街、虹口、青城山、中兴卫生院扩建和23家医疗卫生单位维修改造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已建成113个,在建16个。优化医疗设备配置,更新配置核磁共振、CT等设备1600余台件。
医疗设备的更新、专科建设的发展,让很多医生逐步向纵深学习,在某一领域内更加精深。“只有‘手艺’和‘科技’相结合,才能锻造好医生。”贾学元说。
重点专科为患者带来福音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在不断提升中。据了解,以人民医院为龙头,我市已建成国家级综合卒中、胸痛、代谢性疾病标准化治疗中心(MMC);建成省重点专科7个,成都市重点专科4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国家、省级中医药科研项目13个,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呈逐年高发态势,代谢性疾病标准化治疗中心(MMC)就“防患于未然”,提前监控干预慢病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患者只需将眼睛凑到检测仪器前,停留10秒钟就能出检测结果。据介绍,由于高血糖初期症状不明显,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被称为“无声的杀手”,超过三成的国人患有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综合征。作为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慢性疾病,加强对代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是中国基层胸痛中心,通过大力整合院前急救、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多个学科优质医疗资源,建立规范化的急性胸痛、临床诊疗路径,畅通绿色通道,并积极与各基层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科联体,形成区域救治网络,实现院内外和院前的无缝隙救治对接,缩短患者的确诊时间,降低患者死亡和再次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院卒中中心作为国家脑防委“示范卒中防治中心”和国家脑防委“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在开通脑卒中患者急诊绿色通道、卒中单元的建立和多学科联合规范诊疗脑卒中等方面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推动区域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及构建上下联动、快速反应的疾病救治体系发挥着积极作用。
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谢晓平2011年通过人才引进进入该院,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通过4年时间将市人民医院儿科打造成为四川省医学重点专科。2015年该院儿科验收合格。2018年,顺利通过3年复审。记者在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看到,这块闪闪发光的“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的金字招牌格外亮眼。
这些年,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成熟,治疗经验的逐渐丰富,谢晓平和团队在去年10月成功抢救了一名950克的早产儿。孩子4个月后随诊,体重已达到6公斤,完全是一个健康的孩子。
2018年底,成都市片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落户市人民医院,该救治中心将承担区域内危重新生儿的快速救治、转运、会诊以及对基层医疗机构新生儿专科业务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分级诊疗为“看病难”开出良方
“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看病像打仗,挂号像春运。”这些民间流传的顺口溜,真切地反映了群众“看病难”的窘况。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被业界认为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基层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我市建成以成都市三医院、一医院为龙头,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为枢纽的两大综合医联体,以省妇保院、成都市四医院为龙头,市妇保院、精卫中心为枢纽的两大专科医联体,市妇保院成为华西二院联盟医院,市精卫中心成为华西精卫联盟医院,医联体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就医格局,县域内就诊率达95%以上。深化共建联创,市人民医院与桂花卫生服务中心共建康复病区,在青城山镇卫生院设立中医博士后工作室,“道医养药文化流派工作室”,在医联体内打造“一院一专科”,提升了基层造血能力。
深化上引下联,仅2018年,成都市一、三医院下沉专家3992人,市级医院下沉2796人,培训8872人。在枢纽医院设立医联体中转病房,双向转诊1881人次,方便了群众就医。据统计,全市人均期望寿命由2015年的79.52岁上升到2018年的80.44岁。
黄芳表示,下一步,市卫健系统将紧紧围绕我市“两个率先”目标,以龙头医院提档升级为引领,布局医疗发展矩阵;以医疗高水准和国际化为主攻,力促服务提质提速;坚守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建设与“两个率先”相匹配、布局优化、功能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