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9/23/005252.html

等待处理…

魅力大观:奋力实现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点击量:132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本报记者 黄代凤 文/罗华勇

70年辉煌巨变,70年壮丽诗篇,70年不变的是青山绿水,变化的是生活更美。大观,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注定成为川西地区自然与人文史上的一个传奇。在这片土地上,翠峰绵延、土地肥沃、河流密布、物产丰饶,空气质量和水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85.8%。大观镇辖11个农村社区和1个场镇社区,辖区户籍总人口18269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人民坚决落实“两个率先”重大要求,围绕都江堰市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奋斗目标,紧扣以“夜色大观、放松大观、生态大观、养心大观和创业大观”为核心的“五个大观”,主动站位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定位,不断强化核心旅游功能、优化产业布局、配套旅游设施、延伸旅游互动,正奋力加快建成“闹中取静”的休闲旅居特色小镇,实现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便捷交通 “致富路”上的愉快行走

大观镇位于都江堰市的南大门,它与崇州市的街子镇成为川西旅游环线上的“姐妹篇”。而境内便利的交通,则成为人们愉快行走大观的重要理由,尤其是成青快速通道的开通,让大观镇成为40分钟抵达成都、50分钟抵达双流机场的重要交通枢纽。要致富先修路,短短六个字精炼地总结出发展之道。多年来,大观镇对交通网络十分重视,正如大观镇党委书记王镇所说:“交通网络的发展,不只是简单的让大家出行变得方便,也是促进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茫茫竹海掩村舍。在大观镇桃源社区,漫山遍野的竹子随处可见,成片的竹林孕育出一季又一季的鲜笋,也孕育出这方人的“致富林”。“这几天方竹笋出得快,我们今天都掰了好几百斤。”芶志伟一边指挥大家将竹笋装车,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道。方竹,在很早前就原生在桃源社区,观赏之余,待到出笋季节附近居民便会采摘笋子食用,肉丰味美。2000年,芶志伟尝试着用自家林盘种植方竹约2亩。有了竹林,如何把鲜笋及时运出去、打通销售通道成为芶志伟最初种植方竹的顾虑。他说:“上山的路只有一条,从上世纪70年代到我种竹子初期一直是碎石路,路不好走,笋子有时摘了就无法及时运出去,很不方便。”让他欣慰的是,大观镇十分重视交通发展,2006年引进四川凌杰公司,整合土地资源,把桃源社区建设与开发旅游项目结合进行,投资900余万元,逐步修建了8.2千米长、7至10米宽的桃源旅游公路,成功打通山里人的“致富路”。

因为交通便捷,生长适宜,方竹经济效益不错,加之又不像其它果木需要长期的精心养护,近二十年来,方竹一直发展壮大,到2015年桃源社区成立都江堰市安霖笋用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130余户居民联合发展,方竹资源大幅增加,至今已从最初的几百亩发展为5000余亩,为当地居民育出一片片“致富林”。房前屋后,翠竹颀长;山间田头,竹林绵延。肥沃的土壤、良好的水质、方便的交通,是居民致富的先决条件。芶志伟作为合作社社长,多年来积累了许多种竹经验。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上自然生长的方竹是宝贵的绿色资源,把这种资源加以利用转换成经济资源,加上桃源旅游公路这条‘致富路’的打通,才有了我们幸福的生活。”

大观镇境内交通主干道四通八达,先后于1984年扩建省道106线,2002年修建大青路,2003年修建大石路,2005年修建成青路等。一直到2009年,大观镇道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铺设水泥路17600米,修建机耕道14000米,维修加固桥梁2座。2016年新建了茶坪大桥,2017年新建了红旗大桥、宿仙桥、龙头桥、永忠桥等大桥,2019年整治红桃路。“多年的交通修建维护,促使交通道路网络形成,彻底改善大观镇交通,为产业和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王镇如是说。

乡村旅游 田园山居的乡愁记忆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走进大观镇问花村内的杨氏酒庄林盘,悦耳的歌声和着悠扬的古琴声飘入耳畔,淡淡的酒香四处弥漫,一股浓浓的乡愁在川西林盘中缓缓忆起。刚进入试营业的杨氏酒庄一不小心就在中秋小长假迎来首波旅游小高峰,静悄悄的林盘忽然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这是酒庄老板杨仁祥始料未及的。他说:“作为杨氏家酒后人,祖上的古法酿酒技艺已传承百年,将酒文化与音乐融入川西林盘,就是为了把乡村音乐进行城市表达,把城市酒吧进行乡村呈现。”

无论是清新文艺的“问花酒号”,重现老茶馆茶韵的“解语茶林”,还是富含农家味的“大朝凤原味鸡”,在问花村里开出的皆是乡村旅游之“花”。对问花村打造者杨仁祥而言,这一切都源自于他梦里的花,他常自喻是‘护花使者’。作为返乡创业的他,似乎不在意创业的得失,更在乎是否能把花木文化传承下去。“70年变化巨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的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转换空间发生了深刻变化。老一辈艺人走了,传承几千年的盆景园艺技术面临断层和失传,现代社会缺少匠人的生存条件和坚守精神。”杨仁祥说道。于是,保护老祖宗留下的花木文化成为杨仁祥打造问花村的初衷。20年前,他就陆续对海棠、梅花、玉兰、杜鹃等文化底蕴深厚的花木进行大量收购收集,把分散在民间的盆景园艺产品集中保护起来,在保护的同时利用公司化运作、规模化收藏、专业化生产和科学化养护的手段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使杨仁祥的收藏迎来价值转换的商机,家乡几千亩的农地,成为他梦想的栖息地,于是,“问花村”在大观镇悄然呈现。

问花村规划面积3300余亩,以花文化为主,凸显诗、酒、花、水、村五大主题,打造集农林、旅游、林盘文化、康养、居住于一体的川西田园风情式木本观花生态园。这里成为不少城里人找寻乡愁记忆、感受田园生活的新路径。从新都远道而来的游客王林说:“以前每次都只是经过大观,这次经朋友推荐专程到这里游玩,发现这里真是‘闹中取静独风雅’,特别是问花村的‘田、林、水、院’空间格局,优质的配套设施,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真的太美了。”

有着独特民俗风情的民宿也逐渐成为乡村旅游新“标配”。久居城市的夏兰,偶然一次在大观镇艳景社区看到一座百年老宅,于是带着山居梦将近乎独拥一座山的小院租下,打造成为温馨之家,与有着同样梦想的人共揽,便有了眼前的“青城见素山居”民宿。夏兰说:“见素是城里人向往的理想山居生活,这里有清新的空气,虫鸣鸟唱的悦耳之音,地道可口的农家饭,许多游人住下了就不想离开。”

“上山上”“碧屋”“见素山居”“七只雀”等民宿的入驻,使大观镇更凸显旅居休闲。民宿不仅让主人腰包鼓起来,也带动着周边经济发展。在王镇看来,民宿产业其实是乡村振兴的突破点,大观镇一直在全力布局山区民宿群落,严把民宿发展强度和特色品质,始终把住环保关、规划关,组织精品民宿研讨,引导区域民宿抱团合作、协同发展,力争打造区域民宿IP,并依托大青城片区精品民宿联盟功能发挥,助推区域民宿国际化品质不断彰显。

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大观镇还坚持以点带面,实施以“荷塘月色”为带动的“大观世界·旅游休闲美食街”打造,盘活群众自建商铺,招引商家入驻经营,形成对周边旅游群体、川外和东软学生等消费群体的吸附。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求佛普照寺、解语问花村、夜宿七只雀等正串联成精品线路,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化传承 知识之舟的扬帆起航

曾经有一位名人这样形容大观:这是一处维系传统与时尚,链接古老与现代,沟通万丈红尘与世外桃源的文明集散地。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愉悦着千里之外行者的眼球,以悠久的历史积淀灌溉着远去的岁月之河,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当代日渐干涸的人文精神。

2006年,本着要自创一片文化净土的初心,年过甲子的何洁用8年的沥血垦荒,投入到青峰书院的修建中,让位于大观镇青峰山的这处荒芜变为一方文化传承的热土。书院创建了有4.5万册藏书的“乡村图书馆”,各种图书散落在书院的各个角落:走廊里、壁柜里、茶坊里,甚至在亭子里,到处都安放着每一本书的青春。

琅琅书声绕青峰,浓浓书香沁人心。青峰书院作为“样本”引领着大观的文化传承,让文化之花处处绽放。2015年,大观镇综合文化站依据自身特点,将原先的功能区进行整合,对图书室进行重点建设,形成少儿阅读区、成人阅读区、艺术体验区等多种区域并存的乡村图书馆。“原来图书室只有1千多册图书,现在有1万多册了。这是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升级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之一。”王镇说道。

在本土文化人罗义选眼里,文化站就是一座能够满足他阅读需求的乡村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常客,他高兴地说:“这里的书很全,很多新出版的书都有。”

除了扩建图书室,为居民阅读提供便利,大观镇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全镇每个社区都有一支固定的文化人才队伍,通过“国学大观”“青少年素质提升”“节假日群众性文化”等活动,达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目的。用王镇的话说就是:“我们要通过设施整合,将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功能有效发挥出来,让更多大观人登上知识之舟扬帆起航,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上一条:紧扣目标严要求 聚焦任务强落实
下一条: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主题公园项目公开征集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