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浓,天上偶尔飘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打着油纸伞,行走在灌县古城的街道上,很容易随着回忆穿越到悠远的过往。幸福路上的每一棵树,凝结了太多的情感;明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铭记着太多的故事。毫不夸张地说,灌口街道是都江堰市历史最悠久、古迹最集中、文化最厚重的区域。
70年砥砺奋进,70年壮美诗篇,灌口街道从辉煌的历史中走来,今天又承担起转型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年来,灌口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两个率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思路措施,突出重点难点,把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任务抓在手上、干在实处,全力塑造城市旅游新形象,着力实现城市环境新提升,努力形成干事创业新动力,一个最具文化魅力、最有时代气息的城市旅游核心区正在形成!
岁月里的繁华与荣耀
如果要追溯灌口街道的历史,可谓久远。她因其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区总进水口——宝瓶口渠口区域处而得名。北魏始建灌口镇,北周设汶山县,唐置盘龙县、灌宁县,宋为永安军、永康军,元灌州及明灌县均在此地。
今年5月,一块刻有荷花和诗句的石碑在我市浮出水面,经考证,此石碑就是庚申年(1920年)九月,因当年三月贾大山人家盆栽荷花反季节开放,且花开并蒂之事,邑人以为祥瑞,禀请县知事、遂宁县人吴思璘改“武圣街”为“瑞莲街”,刻石记其事的石碑。一条不长的瑞莲街,国学大师罗骏声也曾居住于此,文化厚重可见一斑。不仅是瑞莲街,文庙、井福街、水巷子、楼外楼、华光寺……这些老灌县人耳熟能详的地名,都能勾起一串久远的往事。
多年以前,都江堰这座城市的城区还很小,人们嘴里所说的“城里头”,指的其实就是指灌口街道这一块。“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藩”。古时的老灌县城是灌松茶马古道的起点,是川西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旅驿站,商贸业十分发达。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曾到此地视察,热情的人们将他所经过的路改名为幸福路,将他用过餐的地方改名为幸福食堂。1959年,当时的灌县人民政府开始对幸福路进行改造,并成立了灌县退街指挥部,挂牌在华光寺内。据著名画家宋宇超回忆,“1959年我在民中教书,被当时灌口镇抽调到退街委员会,因为会画画,任务便是为幸福路退街后的商铺画平面图和立面图。”70余岁的退休干部刘统杰回忆,“改造好的幸福路又宽又直,路两旁栽了漂亮的梧桐树,周边郊县都陆续派人来学习考察。”
当时的幸福路,有电影院、川剧团、百货公司、五金公司、新华书店、文具店、少年宫、照相馆、四季春餐厅……毫无疑问,是老灌县最繁华的一条街道,而灌口街道,当之无愧是老灌县最繁华的一片区域。
1950年,这里设城关区。1956年,改为城关镇。1958年,更名为灌口镇。2014年末,灌口街道挂牌成立。如今的灌口街道下辖13个城市社区和1个涉农社区,幅员面积9.0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3173人,流动人口17750人。2018年,灌口街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849万元,同比增长113%;引进内资23800万元,同比增长16%;社消零实现18720万元,同比增长105%;完成税收目标26270万元,同比增长15.3%,居民可支配收入38000元,同比增长12%。
老树吐新绿,古城绽新颜。寻常巷陌,曾有鸿儒居住,亭台楼阁,犹有古风古韵。在我市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奋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今天,灌口街道以敢为善成的担当、舍我其谁的勇气、不断进取的努力,承担起了建设城市旅游核心区的历史使命。
街道中的风景与笑脸
漫步于灌口街道的某条街上,你会发现,历史文化街区展示出传承与灵韵,而特色鲜明的民宿、餐厅、商铺又让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灌口街道坚持科学规划,重塑城市空间。以灌县古城4A级景区旅游功能为支撑,以西街、南街文化廊道为纽带,加大了古城特色街区打造和旅游功能提升,突出城市品位、彰显古城特色。塑造城市旅游新形象,当然离不开优质的文旅项目。灌口街道着力做好辖区内重大项目建设的服务工作,西街院子、中国水街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闲在·逅舍等一批特色突出、风格鲜明的民宿、酒吧、餐饮店脱颖而出。西街、幸福路于去年成功入选成都“最美街道”,更证明了古城拥有着非凡的魅力。来此旅游的人会说,还是古城最有味道。
最让人欣喜的是,绿地绿道随处可见,展露出清新与活力。据了解,灌口街道以拆违见绿为突破,完成了柏条河右支渠河道及两岸4200平方米、蒲阳河南路北段2940平方米违建拆除以及南桥至蒲柏桥段两岸3900平方米环境整治工作,“鲜花集市·共享菜地”已成为群众散步、休憩、打卡的网红绿地,初步构建出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绿地绿道格局。
对于灌口街道的许多居民来说,棚户区改造是关乎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曾经,都江堰市有一所城关中学,在那里念过书的人应该会记得校门旁边有一幢破败不堪的红砖小楼。棚改前,刘兴亮大爷一家3口就挤在这幢小楼内一套面积30多平方米的住房里。儿子大了,只好靠墙给他搭了间小小的卧室,天晴的时候,可以看见阳光从房顶的破洞透进来,如果外面下起暴雨,屋里则会下起大雨。最麻烦的事就是上厕所,小楼里十几户人共用一个旱厕,每天清晨,都有表情痛苦的人在厕所外焦急地等待。夏日里,旱厕奇臭无比,正在厨房里做饭的时候,一股难以形容的味道飘进来,直冲得人五脏六腑里翻江倒海,一天的胃口都没有了。到了冬天,味道没那么浓烈了,可不管天气再冷,半夜三更还得打着伞往厕所里奔。
像刘大爷这样的情况,在棚改户中并不鲜见。棚改工作开始后,刘兴亮大爷搬进了政策房源的新居,不但房子面积扩大了,居住环境也更优越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刘兴亮逢人就兴奋地讲:“共产党对群众就是好!”
棚改工作归根结底是群众工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棚改工作进展的原动力。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灌口街道共计启动55个地块的棚改,累计棚改签约7023户(含公产),拆除危旧房4426户,实现腾地约30万平方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市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灌口街道破解了10多年想改却没有改动的南桥商业街棚改“坚冰”,为下一步优化城市建设,打造“西街-文庙街”高端文化展示区提供了条件。
发展中的美好与期待
在各项工作开展中,灌口街道党工委认为,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始终是攻坚克难的核心力量,党建工作抓好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就能在各项工作中披荆斩棘、夺取新的胜利。
近年来,灌口街道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在原有党组织架构不变的基础上,以业缘、趣缘为牵引,创新设立功能性党支部,激发党员个体和党组织活力。目前,已成立太平骑游支部、天和盛世商圈支部等8个功能性党组织。同时,促进党建资源整合。按照“联席会议+兼职委员+项目认领”区域党建模式,民主选举产生街道党工委兼职副书记1名,委员5名,社区党(委)总支兼职委员57名,区域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41个,2018年开展结对共建活动32次,特别是川农大都江堰校区、都管局、交通银行、光大集团、成都银行等单位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学扶贫、开办众筹食堂方面都进行了项目认领,区域党建合力初见成效。
在社区治理方面,灌口街道对标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要求,优化社区资源配置,着力补齐社区发展治理短板。一方面推进社区亲民化改造。把“可进入、可参与、可共享”作为社区亲民化改造的基本导向,压缩14个社区近720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改造书画坊、亲子空间、咖啡屋等亲民化功能区,切实做好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一方面创新实行“双街长”制。53名热心群众工作的商家店主自愿担任民间街长,与社区干部、城管执法人员等“干部街长”共同管理街区,由单纯的政府管理转变为“群众监督、街长负责、部门监管、政府统筹”的管理格局。另一方面,以OSM现场管理系统为抓手,以“五好党群服务中心”“五好社会组织”“五好小区(院落)”“五好街巷”四个“五好”创建为载体,将太平街打造为国际化消费新场景街区,将蒲阳路打造为诚信经营示范街区,将古城片区打造为城市旅游文化核心区,建立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亲密和谐的干群关系、便捷优质的服务关系。同时,依托“旅游都江堰”志愿者平台,创新建立由志愿者结合职业特点、专业特长自选服务项目,项目库根据群众需求选纳志愿者的“双选”服务模式,让“助老扶幼”“精准关爱”等志愿服务实现“靶向”服务,实现“量体裁衣”式志愿项目管理机制。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诉愿收集、座谈交流、抽样问卷、入户走访等方式,发现辖区老人普遍存在“用餐难”问题,在辖区热心企业的支持下,开办了熊猫园众筹餐厅、蒲阳路·悦享家共享餐厅和太平众筹食堂等多家形式多样的社区众筹食堂,解决了千余名老年群众、企事业单位职工、商家及进场务工人员等“用餐难”问题。
灌口街道是都江堰旅游的“会客厅”,又是商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未来的灌口街道,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落实“两个率先”,抢抓机遇,切实做好生态文旅资源转化。灌口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是合理定位、整体规划,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合区域功能定位、空间板块、产业结构、人文特色、建设现状等,以“景城相融、留客过夜”为目标,明确古城功能定位,重塑城市空间架构和经济地理,统筹好产、城、人三大关系。其次是腾笼换鸟,转换动能,加快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要高效利用存量用地,提高现有产业品质;优化产业布局,加速产业集聚;积极探索古城夜间经济发展,增添游客参与体验环节;大力引进现代新型商业业态,推动古城景区智慧化建设。此外,更要延续文脉、以文塑城,打造靓丽城市文化名片。充分挖掘懋公寺、松茂古道、董寿平故居等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区域和文化优势;积极推动引进文化旅游专业机构,着力打造博物馆等文化展示项目,有效集聚城市资源,激发市场活力,实现“文化聚魂,产业集能”。
辉煌70年,壮丽70年,我们相信,有着灿烂历史的灌口街道必将走向更璀璨、更光辉的明天!(本报记者 宋正刚 文/曾岷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