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10/11/005341.html

等待处理…

“熊猫教父”与国宝大熊猫的不解情缘

——记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大熊猫研究领域奠基人胡锦矗

点击量:67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在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野生动物世界中,大熊猫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明星物种之一。她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活化石”;她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科学研究价值,也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并在我国政治、文化和外交等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90岁高龄的胡锦矗,被称为我国大熊猫研究领域的“国宝”“奠基人”“熊猫教父”,世界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专家之一的乔治·夏勒则在《最后的大熊猫》一书中称他为“中国研究大熊猫的第一把交椅”。

如何挖掘大熊猫文化内涵?野放大熊猫的意义何在?如何更好地保护大熊猫?9月19日,记者一行赶赴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拜访了胡锦矗,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我国记载发现大熊猫历史150周年之际,我们听胡老讲述他与国宝大熊猫之间的动人故事,了解大熊猫研究保护工作者的匠心传承。

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

多种古书典籍均有记载

9月20日上午,我们一行早早来到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拜访胡老,“生命科学学院很好找,墙壁上印有一只大大的熊猫”,按图索骥,我们顺利见到胡老。

出生于1929年的胡锦矗,满头银丝,精神矍铄。当天,他正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的专题片拍摄,面对镜头说起大熊猫,胡老侃侃而谈。

胡老桌上摆放着《山海经》《尚书》《诗经》等经典,一摞影映资料是他多年查考之依据,他逐个对其进行讲述,“尽管现在大熊猫风靡世界,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献,对这种神秘动物的记载极少,且语焉不详。三国时期陆玑的《毛诗》中记载‘豼似虎,或曰似熊,名叫执夷,又叫白狐’,说大熊猫又像虎又像熊,通体白色;晋代文学家郭璞在《山海经注》中提到,‘邛崃山出貊,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他的描述最接近现代人所认识的大熊猫。而在《古今图书集成》里,庄子曰其为‘丰狐’,搏于山林、伏于岩穴、夜行昼居,求食于江河之上。这完全符合今天栖息在都江堰、岷江上游一带的大熊猫的特征。”胡老笑着说。

大熊猫栖息于高山丛林之中,离群独居,与清风相依、明月为伴,被称为“森林隐士”,世人难睹其真容。它们在地球上生存了数百万年,人类对它的系统认识仅有几十年。胡锦矗便是我国系统研究大熊猫的第一人。

研究保护是他的使命

胡锦矗编写的《大熊猫传奇》一书中记载:1869年3月11日,法国人戴维到四川穆坪邓池沟天主教堂担任神甫,一次外归途中于一李姓人家墙壁上看见了一张黑白兽皮,引起了他的注意。4月1日,当地猎人捕捉到了一只幼年白熊(当地俗名)。戴维在检查标本后认为这将是动物界一个了不起的新物种,并将其学名定为Ursus melanoleucus,意为黑白熊。此后,大熊猫经历了制作标本、抓捕活体等残酷掠杀。

1972年发生的一件大事把胡锦矗的命运和大熊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去动物园看大熊猫时,尼克松夫人试探性地提出想要大熊猫。当年4月26日,大熊猫“玲玲”和“兴兴”抵达华盛顿动物园,一时万人空巷。以后来访华的各国政要都想要大熊猫,“熊猫外交”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意义。但中国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没有人能给出数据。

1973年,国务院召集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大熊猫产区召开座谈会,决定弄清野生大熊猫的真正数量。

胡锦矗当时已是四川省内知名的野生动物专家,1974年,45岁的他受命进入四川卧龙,组建一支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组织和领导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

调查过程不可谓不艰辛,遭遇了“暴风雪命悬一线”“泥水煮饭”等恶劣条件,胡锦矗及其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历时4年,行程9万公里,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出炉,确认野生大熊猫约有2400只。国务院批准将卧龙自然保护区由原来的2万公顷扩建为20万公顷,同时批准建立唐家河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得到拯救。

“当时条件那么艰苦,是什么信念支撑你们完成了这项工作?”“是使命!”胡锦矗的回答掷地有声,“当国家把这个任务交给你,这就是时代赋予你的使命,所以再艰难困苦也要把它完成。”接着胡老吟诵起古诗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一位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教授的使命,也是一位学者的情怀,让人深受感动和鼓舞。

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胡老曾经参与《都江堰生物多样性》一书的汇编工作,都江堰市1999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时,胡老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他说都江堰市特有的地貌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多种生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其生物多样性,俨然是一座生机勃勃、生意盎然的自然生态博物馆。

“我们和大熊猫同住一条河、同喝一江水,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胡老再次强调。

“你晓得过去人口是好多哦?”“圈养的大熊猫回归森林能不能生儿育女呢?”在采访过程中,胡老还会不时设问,引导我们深入了解大熊猫。

胡老调研结果发现,大熊猫栖息地以海拔2500米为界,2500米以下是农耕区,2500米以上为森林区。而大熊猫对生存的原始森林层次要求丰富,有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还有真菌,是一套完整的系统。近些年来,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护林等几大工程,大熊猫的栖息地域扩大了,但同时,随着交通、旅游业的发展,栖息地破碎化、人为干扰等问题日渐严重。胡老说,这几年,圈养大熊猫的数量稳中有升,让关心大熊猫的人们深感欣慰。但圈养大熊猫出路何在?胡老认为,“放归山林是个好办法,但要探索科学办法。按自然规律,大熊猫妈妈在熊猫幼崽半岁之后就开始教它寻找、挑选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所以对圈养大熊猫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恢复它的野性。在放归之前,要教大熊猫认识社会规则、认识自己的天敌等。”

当胡老得知都江堰去年已成功野放两只大熊猫时,他很是欣慰,动情地说:“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保护青山绿水,不仅保护了大熊猫,还保护了和我们一起生活的动物和古老的植物,保护了生态文明,达到天人合一,其实也是保护了我们的家园、我们自己。”

拓展熊猫文化爱护自然环境

采访胡老时记者发现,他的工作室桌上摆放着大熊猫摆件,墙上挂有大熊猫照片,沙发上是他抱着大熊猫的合影,整个空间被书籍和大熊猫占据。

“你花了大半辈子研究大熊猫,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怎么概括你和大熊猫之间的关系?”“大熊猫的DNA在我的血液里面。”胡老的一句话让我们震撼,现场哑然。学生黄燕博士表示这也是她第一次听到老师这样表述。这是一种怎样的深切情感?这大半生,胡老和大熊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说曾经他跑得动,研究大熊猫是苦中作乐;如今他跑不动了,研究大熊猫是享受天伦之乐。大熊猫的意义之于他,是生命融于生命。如今,年过九旬的胡老每天从早晨在食堂吃一碗米粉、一个煎蛋开始一天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他的简单和执着书写了半生传奇。近两年,几乎每月不间断地接受采访,而他,也乐意将更多的关于熊猫的知识传递出去。

当我们请教胡老让他为都江堰市熊猫文化拓展支支招时,他说,可以立足本土的现有资源进行开发拓展,比如可以做熊猫茶、开熊猫餐厅,将都江堰市竹笋、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和熊猫文化嫁接等。

几十年间,胡老主编了多本关于大熊猫的著作。面对远道而来的我们,胡老叮嘱,一定要多宣传保护大熊猫的工作,并欣然赠书题词:“爱护都江堰,更要爱护都江堰的自然环境。”

最后,胡老表示,大熊猫的象征和内涵极为丰富,不仅表现在精神上的非物质文化,也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古往今来,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需要,创造了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这其中,大熊猫文化已经彪炳中外,大熊猫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的自然遗产。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