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10/25/006338.html

等待处理…

以人为本 人才优先 服务至上

——市人社局为群众提供
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小记

点击量:119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70年砥砺奋进,70年硕果累累。多年来,市人社局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看到真变化、真改进,得到真实惠。

聚英才纳贤士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队伍保障

“上世纪70年代,机关干部大多是通过组织考察、领导审批录用,领导干部则是组织部门考察、审查,上级提拔任用。”说起人才录用,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多年的退休干部胡女士甚是了解,她说:“后来国家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才逐渐形成人事人才的规范化管理。”

1996年,市政府印发《都江堰市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规定都江堰市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采取笔试和面试进行,规范化管理公务员队伍。1998年,我市开始大批引进人才,印发《都江堰市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和引进程序,完善引进人员工资、户口、档案等方面的管理办法,逐步改变以前人才流动困难的局面。2011年以来,已引进副高级职称、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各类人才269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据市人社局局长罗朝鹏介绍,人社部门负责公职人员队伍建设的综合管理,先后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人事管理工作的通知》《都江堰市公职人员平时考核实施细则》等文件,规范招录聘用管理、考核评选及表彰奖励等工作。同时,深入贯彻执行人事管理各项法规、政策,认真实施产业园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配合做好市属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建设创新人才聚集、资源融合、机制灵活、活力迸发的人才改革试验区,建立新型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体系成绩显著,为助力建设“两个率先”贡献人社力量。

搭平台建市场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以前找工作,耗时费力,没想到前几天到我们街道就业社保服务中心登记后,立马找了个新工作,真是方便。”谈起求职经历,家住灌口街道的唐先生难掩喜悦之情。现如今,找工作只需就近把材料递交给乡镇(街道),即可办理求职登记。

1988年,灌县(今都江堰市)政府办印发《灌县劳务市场暂行办法》,将本县和外地需要劳动力的机关、团体和城乡个体工商户等纳入服务范围,明确由县劳动服务公司负责组织、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由劳动指标管理向开放、服务职能转变。1993年,市劳务市场设在市就业服务管理局,每周二定期开放劳务市场,初步形成企业在市场自主择优选人,个人到市场自主竞争就业的新格局。“5·12”汶川大地震后,劳动部门第一时间在新鹿药业设立临时劳动用工招聘场所,及时为灾区企业、群众提供招聘就业服务。同年6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到场视察,向受灾群众了解求职意向和应聘情况,对都江堰劳动部门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2011年,我市组建市人力资源市场,建成80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和1200平方米的交流服务区,负责全市的人事招聘、人事考试和档案托管三大业务工作。年均举办招聘活动150余场,为全市近10万名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创新开展 “中国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旅游人才专场招聘会”等,开展人力资源跨区域合作交流,先后与16个区(市)县、1所高校签订人力资源供需共享长效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就业供需信息有效互动,为我市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同时,将就业服务下沉到乡镇(街道),开展“流动人力资源市场巡回招聘活动”,建立“都江堰市人力资源市场网”,开通“手机微招聘”平台,实现标准化平台建设全域覆盖,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改革开放前,劳动就业部门没有完整系统的就业培训,大多是企业自己解决技能培训,只有几家有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办有技工学校,其它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基本是都是师带徒,封闭传授技能,缺乏专业培训。

1992年,市就业服务管理局成立,统一管理全市城乡统筹充分就业,主抓劳动培训和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监管,提升就业技能,鼓励自主创业,为我市各行各业培养技工人才,有效地缓解了专业技工短缺的现象。

2008年,市技工学校成立,常年开设汽修、机电等专业。近年来,市技工学校取得跨越式发展,在校学生从500名发展到1300余名,社会知名度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2017年,与瑞士筑金学院正式实现挂牌,合作共建康养养生培训基地,与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开展合作,成功创建康养类人才培训基地,并被评为“四川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近年来,市人社局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系列活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支人才”队伍总量达到32369人,设立博士后流动站3个,创建了1个省级、2个成都市级和2个都江堰市级创业园,1个成都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实训基地。年均开展30余期各类职业培训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14.16万,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3%以内,就业创业补贴标准持续提高,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2008年,市民王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了“工程制图”和“工程造价”基础知识,2010年自主创办了成都测绘工程有限公司,现公司年产值已达到3个多亿。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全力打造“创响都江堰”服务品牌,着力聚集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先后举办两届“创响都江堰”创业创新大赛,涌现了“西南抗渗研发科技”等一批优秀创业项目,鼓励都江堰市人才投身自主创业,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保稳定促和谐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权益保障

企业改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解决“大锅饭”和“铁饭碗”问题,劳动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在很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人力资源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1993年11月,我市成立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构建起一支新形势、新常态、新作为的监察队伍,由“被动执法”转化为“主动监察”,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积极预防违法用工。目前,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内各类企业有2500余家,职工总数27万余人。2013年,劳动监察大队被人社部、公安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三部委评为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行动先进单位,2014年、2016年在四川省人社厅组织的行政处罚案卷评选中,监察大队报送的案卷被评为优秀案卷。

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成功创建“省级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示范市”“四川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全力打造“和谐劳动关系示范街”,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在辖区企业建立“职工之家”,丰富企业“家文化”,营造“企业关爱职工、职工热爱企业”和谐氛围,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8%以上,集体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2%以上。

建立劳动争议案件预防调解机制,建设2个标准化仲裁庭,4个仲裁分庭,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结案率达96%以上,仲裁案件办结率达100%,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劳动人事争议示范仲裁院”。建立对群体性、敏感性案件“先知晓、先沟通、先化解”的“三先”制度,探索建立“边调边裁、裁审结合”的联动机制,采取联合上门服务的方式,有效预防集体争议案件的发生。近年来,基层调解组织共同协调化解处理劳动纠纷案件241件,涉及人数6920余人(次)。

提收入促发展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民生保障

社会保险经历了“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的转变,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逐渐实现了市民老有所养的愿望。

通过大力宣传国家阶段性养老保险费率调整和缴费基数政策,全面提升全民参保质量,城乡社会保险实现参保全覆盖,失地农民应保尽保。截至目前,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3万人,参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19年全市已实现养老金15连涨,全市城镇职工领取养老金7.79万人,月人均养老金达到2016元,较之10年前人均养老金上涨1317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6.67万人,月人均养老金达到483元,较该险种实施之初人均养老金上涨288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参保人员一次性丧葬费、抚恤金更是从无到有,并根据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和本人工资的逐步上升,丧抚待遇也不断提高。随着覆盖人群的不断增加、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障功能的不断增强,基本实现了参保人员老有所养的改革目标,为群众解决了后顾之忧。 (通讯员 马磊 史海滨 本报记者 黄代凤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