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275年前,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成都平原因之以成“天府之国”。12月12日,都江堰建堰2275周年纪念大会暨生态水利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来自海内外10余所高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我市,举行学术交流和其他纪念性活动。
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终生名誉主席高占义表示,都江堰存在了2275年,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修缮改造,都江堰都在为灌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活范本。
统计显示,目前都江堰灌区已占四川全省1/20的土地面积,承担着包括成都在内的7个市、37区(市)县1089万亩、2300多万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因为工程极具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都江堰灌区体系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公元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新中国成立以后,都江堰水利工程发展为蓄引结合配套较为完善的特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从以灌溉、供水和防洪为主,发展成为具备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生态环境供水为主,并兼顾旅游、发电、养殖等综合功能的水利工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出现了包括水资源供需矛盾显露、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工程设施不够完善、配套灌溉效率与效益不高、灌溉退水产生面源污染环境、信息自动化管理落后等问题,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节水型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四川省正在进行“再造都江堰”水利提升行动,高占义建议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包括水资源核算及优化配置、骨干工程改造、末级渠系及田间工程升级改造,信息化自动化建设,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灌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现代化改造,让都江堰未来继续发挥生态保护、文明传承的示范作用。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