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12/23/006781.html

等待处理…

邓磨刀:隐藏在刀锋里的技艺

点击量:93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磨刀哦,磨刀哦,磨剪刀菜刀……”曾经回荡在大街小巷洪亮的吆喝声,如今,在城市的街头越来越少。

12月18日,记者在我市银丰路某小区偶遇了磨刀匠老邓,人称邓磨刀。今年67岁的他来自重庆大足,从事磨刀行业50多年,来我市已有20多个年头。每天,老邓肩扛板凳,一头安着磨刀石,一头挂着工具箱,穿行在都江堰的大街小巷,他洪亮的吆喝声成为很多人熟悉而温暖的记忆。

钝刀见刃 磨刀匠拿出看家本领

“你这把刀,应该从买回来就没有使用过。”18日上午,在银丰路某小区门口,市民杨先生将一把菜刀递给邓磨刀,他接过菜刀,就给出了这样的判断。“是,就是还没有用过。”“那就要先‘启’一下哟。”通过仔细观察,原来邓磨刀的“启”,就是给这把刀开封。在书面语中,这又叫“戗”。只见邓磨刀拿出一根尺余长的铁杆,两头有横扶手,铁杆中间镶一把优质钢的戗刀,用它将刀的两刃刮薄。其实这种戗刀,就是个铁刨子。邓磨刀说:“也有的人用手摇砂轮代替戗刀,省力,薄厚均匀,但用砂轮磨刀刃,刀身遇热退火,会减弱钢性。”

菜刀启过后,接下来就看磨的功夫了。

开始磨刀了。邓磨刀横跨在木凳上,先挑选一块粗磨刀石,刚开始时,动作快、力度大。一会儿向磨刀石上浇水,一会儿拿起菜刀左右细看,一会儿用拇指腹试试刀刃。途中不是换磨刀石就是在小铁砧上敲打。快收尾时,只见他的节奏放慢了许多,动作柔和了许多。最后磨完了,就抓一把碎布把刀身擦拭干净。杨先生接过刀满意地说:“你给我‘启’了后,以后我自己都可以磨了。”

紧接着,又有几位大妈大叔拿着刀前来,每接过一把刀,邓磨刀都要端详一阵,再选用不同的磨刀石。原来,邓磨刀的磨刀石分三种,一种是浆石,用于粗磨;再是油石,磨出刀锋;最后是细石,用于清口。一把钝口的菜刀,在邓磨刀的手里,只需一会儿工夫,就改变了面貌。不时的,他还把松动的刀柄重新箍紧,将刀身上的锈迹用砂纸细细清除干净,让人看着心满意足。

在磨刀的过程中,磨刀人的磨刀石记录着磨刀人经年累月的旅程,那深凹下去的磨痕记录着重重叠叠的岁月。邓磨刀的面前摆放着许多刀:厚的砍骨刀、薄的切菜刀、长的水果刀、短的剪刀,他并不着急,稳稳地、一把把地缓缓磨着,一把刀磨完了,一个话题也讲完了。在凛冽的寒风中,邓磨刀的故事还在继续。

传承吆喝 匠心里的情感记忆

邓磨刀是重庆大足人,来我市已经20多年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都江堰大道还在修建的时候,我就来了。当时我住在建设路人民旅馆。那时候磨刀几角钱一把。”邓磨刀对都江堰这座城市的记忆,在土生土长、人到中年的杨先生这里也得到印证。在杨先生的印象中,20年前,还可以看到本地磨刀人的身影,而现在,“听他们的口音,你就晓得他们都是外地人。”邓磨刀说,磨刀是个辛苦行当,很多本地人早就改行了,目前留在我市的几个磨刀匠,都是他的同乡。

据了解,重庆大足生产的刀具闻名全国,统称大足龙水刀,泛指重庆市大足区龙水镇一带生产的刀具,具有价廉物美、实用多能、经久耐用、钢火独到等特点,其产地大足龙水镇与浙江永康、广东阳江并列为全国三大五金刀剪之乡。随着大足生产的剪刀菜刀远近闻名,于是磨剪刀、戗菜刀的行当就应运而生。

今年67岁的邓磨刀,十多岁时就跟着乡亲们走南闯北外出磨刀,他这一生都以磨刀为职业,而他的同乡也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在这个行业坚守了50多年,邓磨刀也见证了磨刀这项技艺的兴盛和没落,“以前磨刀,几分钱、然后几角钱,但是那时候钱比较‘贵’,所以挣得还可以。而现在磨一把刀6块钱、一天下来才挣几十块钱,大不如从前了。”虽然如今每个月挣不了多少钱,但邓磨刀说,由于一辈子只干了这么一个行当,所以他对这项技艺有很深的感情,除了每年过春节那几天回一趟老家外,其余时间他都穿梭在都江堰的大街小巷。

磨刀算不上高深的技艺,但也讲究角度和力度。邓磨刀摊开手掌,只见他的手掌上布满了老茧,那是岁月的风霜刻上的沧桑。一个地方的刀磨完了,邓磨刀收拾好工具,肩扛板凳,沿街继续行走前往下一个地方,吆喝声再次响起:“磨刀哦,磨刀哦,磨剪刀菜刀……”

吆喝声随着邓磨刀的身影渐行渐远,磨刀这项技艺也会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像邓磨刀这样的磨刀人,用自己的勤劳和付出,擦亮了千家万户老百姓的生活。那响亮的吆喝声、雪亮的锋刃,终将成为我们温暖记忆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