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安龙镇场镇以北的卉景社区是当地有名的盆景种植户“聚集地”,3000余亩花卉苗木和桩头盆景种植销售成为社区主导产业。今年以来,社区更是依托花市改建这一契机,打破传统“前厅+后基地”家庭作坊式盆景种销模式,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集中展示销售 为顾客提供周到服务
12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成青快速通道旁的安龙镇卉景花市,看到有上百人聚集在此,十分热闹。据卉景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建红介绍,卉景花市于12月10日改建后正式投用。“我们花市的集中交易日是每月的10日、20日和30日。截至今天,花市的成交额就达到60余万元。”
记者看到,花市内有零散的摊位,也有固定的摊位,但固定摊位大多没有商家,只是在自家摊位面前贴上了微信二维码以及联系电话。吴建红告诉记者:“这样操作是考虑到大部分商家都比较忙,他们去其他地方做技艺工作,又怕客人来了想要购买盆景但是无法与商家联系,所以就将商家的二维码和电话号码张贴在产品台上。”
从宜宾赶来的花卉苗木商帅富坤也首次感受了新花市里的“新花样”。“这个花市建成后真的方便多了。原来我过来选购的时候,一般来了都只能去一两家的园子里看样品。现在花市建好了,所有商家的盆景都摆在这里,还创新用互联网的方式去销售,我觉得非常周到。”
增添功能配套 成为安龙盆景展示窗口
占地11.8亩的卉景花市,改建后共有展位展点近40个。市场不仅有了扫码购花的功能,还设有盆景制作实操室、生熟盆景桩材交易市场及盆栽鲜切花交易点等功能区。与之前的路边交易相比,改建后的花市“面子”“里子”都有了大变化。
据吴建红介绍:“以前的花市是在成青路边上,并且人多的时候还会出现沿线占道经营的情况,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花市建成后,首先管理上很规范,既解决了安全隐患,也解决了以前的无展示窗口问题。以前大家一说到安龙镇都知道这里的盆景出名,但是没有一个集中对外的展示窗口,花市建成后,社区就把辖区内的38个产业户全部集中起来,让这里成为一个安龙盆景形象展示窗口。”
卉景社区花农张开祥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花市没建成之前我们所有的商家都是在路边上卖,没有安全性,大家也都没有规范经营的意识。如今,我们希望共同发展,将盆景名号打得更响亮。”
破解发展难题 打响安龙盆景品牌
卉景花市改建后破解的发展难题还远不止这些。花市所在地曾是社区闲置资产,如今被利用了起来,有效解决了盆景产业协会、党支部无阵地的问题。而花市紧邻安龙镇镇域绿道,将以绿道配套的新身份,呈现在游客面前。
吴建红告诉记者:“我们只是轻微打造了一下,就将这块闲置土地变成了一个长期的展示场所,也跟安龙镇的产业进行了配套。下一步,社区还会将花市打造成为游学基地,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不仅在这里购买胚材,还可以在这里学习如何进行后期养护的技术。”
卉景花市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社区指导、协会主导、自治组织参与”管理模式。镇党委政府指大方向,做基础营造;社区党委指导协会、宣传动员;协会党支部示范带头、引领发动。而自治组织和老百姓则成为“主角”。也正是这样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才最终实现自我“造血”、自我经营。
据安龙镇卉景社区商家联盟管委会成员岳敏介绍:“此次政府为商家们搭建的这个平台,让我们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这样不仅便于商家的产业发展,更加有利于安龙盆景这个品牌的宣传。”未来,卉景花市还将围绕打造“川派盆景第一村展示窗口”这一目标,通过“林盘+绿道+盆景产业园区+交易市场”的发展模式,提升交易市场的产业载体功能、社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和产业发展的富民增收功能。(本报记者 乐盈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