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0-01/14/006915.html

等待处理…

品读都江堰精华灌区的前世今生

——书香成都·领读季在灌区映像举行

点击量:52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一座充满浓郁书香的城市,是有内涵、有文化特质的城市。书香成都厚植于天府文化,共读、共写、共同的生活,构成了我们美丽的精神家园,也正在为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着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1月9日下午,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书香成都·领读季活动之“都江堰精华灌区的前世今生”读书会沙龙活动在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区灌区映像举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教授、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长彭邦本及都江堰本土文化专家在现场展开热烈讨论。

文化名人齐聚 书香浸润古堰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成都电视台主持人周东以一首杜甫的《石犀行》拉开读书沙龙序幕。公元761年的秋冬时节,也就是距今1258年前,大诗人杜甫在草堂写下了这首《石犀行》。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人们在治水过程中崇尚迷信和巫术,以为有了石犀就能震慑水患,保境安民。而诗人杜甫却以这首诗咏物寓言,号召人们“修筑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要以“人谋”和“众力”来治理水患,破除迷信,对洪水要科学地予以疏导。而在这首诗的第一句,杜甫就提到了“君不见秦时蜀太守”,清晰地指明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设计师——蜀郡守李冰,他主持修建了这个目前仍在使用、持续了2270多年的超级工程,而让后人无不敬仰。

李冰到底长什么样?世人知道的并不多。专家的解读为我们活化了李冰形象。“李冰创建的都江堰大型水利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渠首工程主体工程,利用河道动力学原理,通过内外江的巧妙设计,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涝灾害;另一部分则是航运灌溉系统,形成了成都平原和附近丘陵地区呈树谱状的无坝引水渠系,对于当时以水运为主要交通运输系统的古人来说十分重要。”彭邦本说,都江堰也成为一个集合了航运、生产、生活、排涝、景观、生态等多重功能的大型综合系统工程。

市文联副主席王国平、民俗文化专家蒋永志、文物局原局长卞再斌,从李冰的生平挖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都江堰精华灌区的历史沿革、范围界定,精华灌区核心地——聚源、天马一带农耕、民俗、川西林盘文化,延伸至都江堰放水节、春台会、灌区特色非遗文化等,官家花园与官兴文、水利府等水利故事,对水文化进行发散性漫谈。

研究李冰文化 提供辉煌典范

活动中,彭邦本为灌区映像授“李冰研究会都江堰精华灌区研究基地”的牌匾,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特聘彭邦本、王国平、蒋永志、卞再斌为精华灌区文化顾问。

彭邦本说,李冰开凿都江堰的伟大创举,到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启示。“李冰采用独特的无坝引水工程模式,符合水的自然规律,是古蜀水文化悠久传统精华之集大成。没有改变河流自然形态,而是顺应水的流向,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工程模式。”都江堰代表的蜀地水文化深邃理念和科学模式,体现着先民对于人、水、天、地和谐关系的认识,我们今天依然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

彭邦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够有机会把李冰研究会研究基地放到都江堰精华灌区,是一种幸运,也合乎逻辑,李冰研究会成立自然要开展李冰文化研究。今后研究会将继续整理李冰文化的资源,那就应该在都江堰本土追根溯源。“所以,下一步,我们会将一些学术活动放到都江堰灌区映像,一起把李冰研究工作做好做实。”

精彩的读书沙龙活动引发观众热烈讨论,从都江堰悠久的历史中获得文明的滋养,从都江堰当代的治水实践中积蓄引领的力量。市作协主席马及时告诉记者:“专家的讲解活化了李冰,这样的读书活动非常有意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和李冰的伟大。活动还起到了很重要的展示效果和宣传效果,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李冰文化弘扬,推向更广阔的空间。”(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一杯茶香 共叙营商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