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0-10/23/008523.html

等待处理…

治水有李冰 安澜有索桥

点击量:51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均跟桥有关。牛郎织女之于鹊桥,白蛇许仙之于断桥,这些古典桥段实在太过耳熟能详。现代电影《魂断蓝桥》《廊桥遗梦》也各有各的遗憾和无奈,《新桥恋人》的结局却浪漫而澎湃,男人抱着女人从桥上纵身一跳:让巴黎腐烂吧,我们一起去大西洋!

四川成都有一座桥,直接号称“天下爱情第一桥”,这主要源于如下的民间故事: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内,原有一桥连接江的两岸。日久失修而桥毁,唯凭舟渡,夏秋江水暴涨,渡客常多覆溺,即便幸而安渡,也要受渡船勒索高价。有塾师何先德,关心人民疾苦,倡议修建竹索桥,并具体参加到了修桥工作当中。不意在将要完工时,竹索断毁于风雨之夜,官僚们怕何先德揭发弊端,借口是他的过失,将他杀害了。群情激愤,拥护其妻何娘子,继夫遗志,出面负责施工,终于将桥建成。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夫妇,就将建成之桥改名为“夫妻桥”,又叫“何公何母桥”。

这桥还有三个文雅的书面名称:“评事桥”“珠浦桥”“安澜桥”。现在很多读物,包括一些专家,介绍此桥时,几乎都会蹦出这么一句:“宋代以前,安澜桥称作珠浦桥。”然而认真查考原始文献,我们才恍然发现:这貌似定论的话,原来竟是以讹传讹。

对此桥最早且明确的记载见于南宋学者魏了翁所著《永康军评事桥免夫役记》:“岷山之江,至军城之南,其势湍悍:冬涸,则连筏可济;逮夏而航,多有覆溺之患。淳化元年,安定梁公楚以大理评事来守此邦,冬仍其旧,夏则为石笼、木栅、竹绳,而属绳于栅,植于笼,跨江而桥焉。民至今赖之,即其官以名桥,示不忘也。”因是大理评事梁楚移知永康军时所主持修建的,百姓为了感念他,所以便称之为“评事桥”。诗人范成大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看见的“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的“绳桥”,即此。

光绪《增修灌县志》曰:“索桥:一名绳桥,治西二里,即古珠浦桥,宋名评事桥。《鹤山文集》:淳化元年,安定梁楚以大理评事知永康军时建。……久废,设义渡以济往来。国朝嘉庆八年,知县吴升仿旧置建立,长九十丈,高二丈二尺,阔一丈,名安澜桥。”同时期外国人的数据与此略异,如日本学者山川早水《巴蜀》一书所云:“桥长九十六丈多,宽约一丈余。”《鹤山文集》就是魏了翁的集子,“淳化元年,安定梁楚以大理评事知永康军时建”就是对《永康军评事桥免夫役记》的概述。

清代之后,对此桥比较详尽的介绍,除了梁思成外,则出自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茅先生在1973年第1期的《文物》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介绍五座古桥——珠浦桥、广济桥、洛阳桥、宝带桥及灞桥》的文章,其中说:“珠浦桥何时创建,尚未查得记载,惟知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时,名‘平事桥’(根据灌县文物保管所1965年‘简介’)。……这桥在明末(公元1628—1643年)与都江堰同时被毁,到清代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方重建,改名为‘安澜桥’。”此处的“平事”显系“评事”之讹。

综上可知,安澜桥的前身始建于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初名“评事桥”。后称“珠浦桥”,则出处不详,但可初步确定的是,清代之前不见此名。清嘉庆八年重建,改叫“安澜桥”。又因其主要材质为竹编绳索,故称“绳桥”“索桥”或“安澜索桥”。

索桥“即古珠浦桥,宋名评事桥”,换言之,就是:现在的“索桥”即过去的“珠浦桥”,它在宋代则名为“评事桥”。今人误解这句话的意思为“宋代以前,安澜索桥称作珠浦桥”,又据此说什么“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林赶秋)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杨慕文:地域文化的守护人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