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成都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灾表彰大会在锦江大礼堂举行。都江堰市余登蓉、胡蝶、王乐朋、郑恩康、杨勇、钟欣、黄芳、马骏、王召、邓飞、赵秀芬、姜万蓉12人获得成都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王乐朋、赵秀芬同时获得成都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是一个又一个的凡人英雄,以平凡之躯筑起了坚强堡垒,这是时代风采的最美写照,是城市精神的生动表达。成都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灾表彰大会对这座城市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灾期间诞生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以最高的礼遇向城市英雄致敬,凝聚起更加顽强、奋进的城市精神。
本期,本报展示了王乐朋、胡蝶、余登蓉3人的先进事迹。王乐朋和余登蓉都是都江堰市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在接受采访时再回忆那段经历,他们说没有不同,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但是又有些不同,更加看重身上的白大褂,更加敬畏生命。采访中,胡蝶和余登蓉都流下了眼泪,那是对经历了艰难时日考验的纪念和释怀。荣誉面前,他们淡然,作为医务工作者,他们始终有着担当和使命感:“随时准备着,只要有需要,我们毅然上一线。”
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
王乐朋 逆行一线更加敬畏生命
“在大疫之时,我作为有着12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有责任、有义务为湖北抗疫而战,我申请加入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无论生死,义无反顾!”今年2月21日都江堰市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前,王乐朋向医院递交了申请书,他没有告诉远在东北的父母。
在武昌医院,王乐朋先在重症医学科(ICU)病房接管危重症患者。“我们在重症监护室内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有时穿隔离服长达9个小时。第一次出仓时,甚至有种虚脱的感觉。”协助紧急气管插管、为俯卧位通气的患者体位调整、协助患者复查胸部CT、参与危重症患者病情讨论……这些就是王乐朋每天的工作。3月3日,根据指挥部统一安排,王乐朋转到A区重症病区,担任查房组长。“担任查房组长,责任更重了!”王乐朋说:“查房时都能感受到病人想出院的心情,一些患者也很焦虑。”作为组长,他与来自德阳、绵阳、自贡、成都等不同地区的12名医生紧密配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不同诊疗方案,与中医师、心理医师协调,调整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与家属沟通患者病情,安抚患者的情绪,让他们能体会到家的温暖。
回忆援湖北经历,王乐朋说有几个点特别触动他。
2月21日晚,王乐朋和队员们到达武汉天河机场,看到往日人来人往的机场空空荡荡,没有人影、没有灯光,只有志愿者代表前来迎接他们。瞬间,他的内心涌起悲壮感。可看到警察、快递小哥、志愿者奔波在城市路上,夜幕中城市灯柱上闪烁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鼓励口号时,他和同事们顿觉重任在肩,定要勇往向前。
在重症医学科(ICU)病房接管危重症患者期 间,每天傍晚7点钟左右,一对陷入深度昏迷的夫妇床头的电话就会准时响起,那是夫妇俩的女儿打来的,每次通话至少一两个小时。尽管电话这头没有任何回应,可那头的叮咛始终未停,非常时期,女儿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关心。最后,这对老夫妇相继都走了,那电话的声音应该响在了天堂。
从武汉回来后,王乐朋依然忙碌于日常工作。但他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疾病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贵贱贫富之分。当疾病突发时,起初我们会无奈、会手足无措,但是随着逐渐认识、了解,我们逐渐掌握了对抗它的方式。敬畏生命,相信医学的奇迹。”
王乐朋是山东人,泸州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2010年作为都江堰人才引进市人民医院。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支部的组织委员,王乐朋表示,他将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在冬春季疫情高发季,做好科室疫情防控、管理好病患,坚决不给组织添乱。
胡蝶 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
疫情初期,市卫健局闻令而出,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作出强有力的安排部署。市人民医院作为发热病人主要接诊医院,1月24日晚,医院医疗、护理、院感、医学装备、总务、后勤等部门紧密联动,迅速将感染性疾病科从备战状态打造成战时状态。连夜改造感染性疾病科三区三通道,建立传染病隔离病房,与时间赛跑,为生命保驾护航。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急难险重彰显党员担当。从业17年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胡蝶被任命为感染科临时党支部书记、感染性疾病科住院部负责人。“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保证完成医疗救治任务!”除夕傍晚,胡蝶丢下碗筷,简单跟家人交代了几句,就匆忙赶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由此进入了长达一个多月的高压状态。
严格落实全员全面培训、流程全面梳理优化、人员全面管理、全面质量控制与管理4个全面管理;严格落实防护用品使用、规范采样、疑似病例会诊质量控制与管理、标本采集质量管理等25项工作措施,疑似发热病人筛查,普通发热病人分流等。胡蝶把好医院入口关,如何判断“是”与“不是”,胡蝶每一刻的神经都是紧绷的,她不能放走任何一个疑似病例,也不能将“不是”当成“是”来诊断治疗。好在,新冠肺炎诊断版本也在不断更新,大家边学边用。每天带领科室人员一起查房,与发热患者近距离、面对面接触,亲自为发热患者采样取咽拭子,并全程陪同做肺部CT检查,胡蝶总是第一个先上:“组织信任我,我就必须把好每道关,身先士卒。”
在胡蝶和市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市卫健系统的全力部署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曾经临危受命、承受高压时胡蝶没有流泪,如今回忆往昔细节,谈到对孩子的愧疚、对生命的敬畏,胡蝶流下了热泪。12月4日,她受邀为北小实外六年级的小朋友上了一堂防疫知识课。作为专业医务人员,胡蝶强调:“疫情防控一点都不能松懈,冬春季是疫情的高发季,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仍然是防控最有力的措施。”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护士胡小琼告诉记者,抗疫初期,该科室派出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和本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同时还要管理好病房,她为自己在这样优秀的团队而感到骄傲,同时她给予胡蝶这样的评价:“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主动作为、敢于担当。”
余登蓉 心理治疗最重要的是共情
今年50岁的余登蓉大姐是援湖北医疗队年龄最大的医务工作者,也是唯一一位心理治疗师。谈到接受成都市表彰,余大姐用一句话总结:“我只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干了一些平凡的事。”
朴实、低调的余登蓉是都江堰市第三人民住院病区护士长,同时也是科室的业务骨干,有着丰富的精神专科护理经验和高水准的心理治疗技巧。主管护师、国家级中级心理治疗师,曾获得都江堰市卫健局“优秀护理工作者”称号、“最美健康卫士”荣誉称号。
该院护理部主任鄢茂说,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余登蓉为老余:“老余踏实、肯干、爱学习,为人谦和,是护理部公认的大姐,是整个团队的业务担当。”据悉,她带领团队运用新技术让精神病患者实现自我管理,促进其疾病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为社会减轻了负担。
到达武汉后,余大姐白天到汉阳方舱医院为需要的患者作心理疏导,晚上则开展线上心理辅导。“对所有人群进行评估,找出需要心理帮助的人。”让余大姐记忆犹新的一位咨询者本身也是一位医护人员,他因为连日奋战的疲惫,对家人的思念,对逝去生命的无奈,对自己在隔离区容易暴露的风险,精神不堪重负。在耐心听完对方的倾诉后,余大姐引导他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例如与家人和朋友交流、书写记录、舞动)表达出来,同时教给他一些放松治疗的方法,帮助这位医护人员重拾平静。
“大家在电视上看到方舱医院有很多人在跳舞,在积极地开展活动,其实大多数患者还是有恐惧和焦虑。”方舱医院的患者大多属于轻症患者,在心理咨询者中,有的人感到恐惧、孤独,不愿与其他人交流;有的人在看到核酸及CT检查有问题时,不愿接受检查结果;有的人稍有不适,就怀疑是不是病情加重;有的人为失去亲人而感到伤心、难过、内疚……这时候,余大姐和同行们的共情和倾听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通过多次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很多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去时风雨锁寒江,归来落樱染轻裳。漫天飞花中,微笑望苍穹。山河无恙,如初见模样。”回忆援武汉时光,余大姐眼含热泪,深深的共情让她体会到全中国抗击疫情的众志成城,武汉人民的坚守和不易。余大姐说,她非常有幸成为抗疫一线的一员,相信我们最终将战胜疾病,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