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0-12/22/008956.html

等待处理…

产业扶贫结硕果 脚步坚定奔小康

——“十三五”都江堰市脱贫攻坚交出满意答卷

点击量:31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本报记者 刘晓 文 /王义 图

2014年,脱贫攻坚战役正式打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成都市有关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都江堰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责任、民生工程、发展机遇,调动力量、集中资源,勠力攻坚。“十三五”期间,全市24个农村相对贫困社区和1031户相对贫困户达标退出,在我市对口倾情帮扶下,康定市脱贫摘帽。五年间,都江堰市脱贫攻坚交出满意答卷。

产业扶贫 力促乡村振兴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已成功摘掉“相对贫困社区”帽子的聚源镇海云社区,所见处处是喜人场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掩映在树林中,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村达户,路边田地里,金禾女贞幼苗冒出嫩黄新叶,给冬日乡野增添了一抹亮色。而就在一旁的设施大棚内,居民杨华群也开启了一天的工作,给大棚内正在生长的鸭脚木清理空杯。尽管手上忙不停,她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幸福笑容。“现在在大棚帮工,一个月能拿2000多块,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多元。家门口就把钱挣了,那肯定满意啊!”

杨华群工作的大棚正是同社区李善军家的,他是大家公认的社区致富能手。2008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李善军回乡开始种植花卉苗木。尽管技术过硬,产量喜人,但李善军家花卉苗木销售却始终不见起色。“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这里没条大路,运苗木大货车过不来,转运成本一高,买主自然就不会来了。”

地处城市东大门的海云社区紧邻郫都区、温江区,是个以粮食、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传统农业社区。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多年来,社区发展一直提不起速度。2016年,当时还叫做吴塘社区的海云社区被认定为成都市第三轮第二批21个农村相对贫困社区。而社区扶贫开发工作迈出的第一步便是修路。“扶贫两年时间,我们社区一共新建了扶贫产业路1.1公里,并将社区主要道路加宽至1.2米,一共加宽了2.7公里。”聚源镇海云社区临时党委书记高正洪告诉记者,对当地百姓来说,新建起的这条宽6米的扶贫路不仅是辖区内第一条能通大车的道路,更是一条通到大伙儿心坎儿里的致富路。“路修好了,我地里的苗子根本不愁卖。原来我只种了十几亩,现在扩大到近70亩。周边的人看我做得好,都来跟到一起做。”李善军说道。

2017年底,海云社区成功摘帽并紧跟产业扶贫东风,大力引导居民发展小型花卉苗木种植产业。如今,社区里小型花卉苗木种植规模已达800余亩,300余户居民参与其中,人均年增收达20000万余元。

倾情帮扶 “扶”出小康路

走进康定市新都桥镇水桥村,村民四郎群措正在认真整理民宿房间。尽管已到大雪封山的季节,仍有不少驴友选择前来领略康定冬日风情。“往年这个时候根本没人来,估计也是因为现在我们康定,我们新都桥旅游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吧!”今年24岁的四郎群措是土生土长的水桥村人,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到2016年时,她们全家收入都只有5000元左右。“我们当时是村上挂了牌的贫困户。一没技术,二没资源,不知道钱从哪里来。”2016年,都江堰市对口支援康定市,在对口帮扶资金的担保下,四郎群措借助小额扶贫贷款开起了民居,“扎西客栈”由此而来。“他们帮我办到了贷款,还手把手教我咋个搞旅游接待。慢慢的,也就上路了。”2017年,四郎群措家正式退出贫困户序列。之后经过3年的努力,小有积蓄的四郎群措又拿出一部分钱将二楼客厅进行装修。“我的想法很简单,希望游客到我这里,不仅能住藏式民居还能品味藏餐,多方面感受藏文化魅力。”如今,四郎群措家中有民居产业,自己还有了一个在家门口上班的工作,全家一年下来的收入比2016年翻了10多倍。“林地补贴、公益性岗位、住房出租,现在一年收入可能有8万多元。”四郎群措的丈夫扎西降措高兴地说。

水桥村是都江堰市对口帮扶康定市三个重点产业脱贫示范村之一。聚焦“两不愁 三保障”的帮扶目标,我市助力该村20户6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并根据当地实际量身打造了以旅游为主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规划建设,增强基础配套设施,组织开展民居接待培训,帮助村民开起了民宿,吃上了“旅游饭”。2019年,该村实现旅游收入150余万元。而由都江堰市投入540万元打造的集智慧旅游、青年旅社为一体的水桥村游客服务中心也交由专业运营公司打理,成为当地村民每年都能分红获利的集体经济实体。据甘孜州缘起旅游项目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盛阿燕介绍,“我们游客服务中心主要以销售康定土特产为主,还建了一个青稞手工磨坊,作为研学游客群的体验之地。导购员也主要聘请当地村民,给他们多一个增收渠道。”

仅2019年,水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便从2013年的4674元增加到了11980元。预计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6000元。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持续发力让当地老百姓有了底气,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大潮中来。

扶贫开发 固根基增内力

2016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六个精准” “五个一批”“五个一”等工作要求,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帮扶、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科学施策、强化监管为举措,积极构建专项、行业、社会扶贫开发大格局。

2016年至2017年,我市连续两年对第三轮第二批21个农村相对贫困社区和1002户相对贫困户开展帮扶并顺利助其实现脱贫退出。2018年初,我市启动实施2018年至2020年新阶段高起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识别确定3个经济薄弱社区和29户产业帮扶户,开展连续三年帮扶。截至目前,全市相对贫困社区和经济薄弱社区修建完善产业发展配套道路建设106.8公里,沟渠58.7公里,蓄水池13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入社农户900余户;发展家庭农场7个;发展优势主导种植业14500余亩,养殖业34500余头(只)。2019年,经济薄弱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176元,产业帮扶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671元,均达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1元的65%以上。到2020年底,确保经济薄弱社区和产业帮扶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的70%以上并顺利实现达标退出。

与此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2016年,我市单独对口帮扶康定市。以规划为统领、项目为支撑、资金为保障,重点从教育扶贫、医疗保障、产业发展、干部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倾情帮扶,2019年3月、7月,康定市分别通过省检、国检考核,顺利脱贫摘帽。而在三个重点产业脱贫示范村的帮扶中,铁索村以蔬菜种植培育为核心,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17万元,务工收入40余万元;水桥村以藏区特色民居接待为翘板,2019年整村旅游收入达125万元;各日玛村以综合性游客中心为依托,每年创造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建成的240平方米奶站收储周围18个村的牦牛鲜奶,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村民人均增收720元左右。引进建成新都桥600余亩农旅观光项目“香薰谷”,2019年已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2000人次,村民持续增加务工收入。

脱贫攻坚,“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可喜的是,不管是在都江堰市的乡村还是康定市的大山深处,这些已经成功退出序列、欢喜摘帽的社区正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美化村庄,提升人居环境,积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产业扶贫结出的累累硕果,正转化为大家致富奔小康的源源动力。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