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1-03/02/009279.html

等待处理…

石刻鱼陂

点击量:54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下达了一道诏令,其中说道:“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濅,所以育五谷也。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众,细民未知其利,故为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四川也是名山川原甚众,所以通沟渎、蓄陂泽之举也是所在多有,乃至在汉画像石上也有反映。

如果说著名的《弋射收获画像砖》展现的还是成都平原野外的池泽,还比较原生态,那么1964年出土于灌县(今都江堰市)、现陈列于都江堰景区伏龙观内的《淡水养殖画像石》(以下又称“石刻水塘”)就微缩地刻画出了汉代成都人工水塘的基本面貌,殊为典型。这种水塘,借《史记·货殖列传》的词来讲,即为“鱼陂”。

该石刻水塘长151厘米,宽85.2厘米,厚17厘米,拼图式地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左侧秧田内雕刻有树1棵、船1艘、秧团3束,其间8人俯身劳作,另有一名妇女撑着阳伞怀抱婴儿从旁观看;右侧上半部水塘内刻莲蓬5朵、田螺3个、蛙2只、鸭3只,设平开水闸和梯形水栅各1处;《僮约》曰:“后园纵养,雁鹜百余”,鹜即是塘养的家鸭。右侧下半部水塘内刻莲叶2片、螃蟹1只、鳖1只、鱼5尾,亦设平开水闸和三角形水栅各1处。两处水栅形态虽异,但都是为了防止各种水产品在水闸放水时趁机溜掉或乱窜。隔开左右三个区域的纵横两条边框,则可视作田埂。

《华阳国志·蜀志》曾浓墨重彩地描写李冰兴修都江堰后的成都平原:“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石刻水塘内的平开水闸与此处所谓“水门”或许大小有别,但同样起着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作用:插秧时则杜塞水闸,让水浸润秧苗;分蘖期则打开水闸,排水晒田。《淡水养殖画像石》用船象征秧田蓄水时,用伞表示旱季曝晒时,非常巧妙。

《华阳国志·蜀志》又云:“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岁池是也。城北又有龙坝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其园囿因之。”讲的是成都城外各方皆有池泽,它们之间均与水渠连通,冬夏水流不竭,人们在里面养殖四季鱼类;池旁又建有园囿,可以栽培树木等。如此这般,循环反复,产业链就形成了,经济与生态皆可持续发展。石刻水塘所表现的,同样可以达到“津流径通,冬夏不竭,其园囿因之”的效果,《淡水养殖画像石》上的那棵树即是园囿的象征。

参观伏龙观,除了高大伟岸的李冰石像之外,这方内蕴丰富的《淡水养殖画像石》也值得我们驻足细看。(林赶秋)

上一条:我家的“李焕英”
下一条:心中的春天(组诗)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