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1-03/30/009431.html

等待处理…

三星堆与蜀王蚕丛

点击量:430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茂县有“蚕陵山”,导江县(今都江堰市)有“蚕崖”或“蚕岩关”,相传均与蚕丛有关。 ——题记

“蜀”字很早就出现在殷墟甲骨文里,如“蜀其受年”“征蜀”“于蜀”“至蜀”“至蜀有事”“蜀御”“蜀射”“在蜀”“示蜀”等等,但极可能都是指山东之“蜀”:“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左传》杜预注)。直到《尚书》《战国策》《史记》等文献并称“巴蜀”“苴蜀”“庸蜀”,才能真正确定其为四川之“蜀”。上世纪至本世纪出土的一些战国文物之上也有“蜀守……成都”等词,亦指四川无疑。诸如此类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四川被称为“蜀”,最迟不会晚于战国。

其实,远在战国之前的商代,蜀就以一个古国的形态屹立于四川盆地之中了。从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从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再到宋人罗泌的《路史》,或详或略,皆涉及了这个神秘国度的历史。不过遗憾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很多读者都认为这些描述荒诞不经,属于神话传说之类。比如四者均提到的“蚕丛”,他是第一代蜀王,常璩特别强调了他的眼睛:“其目纵”;罗泌亦云:“蚕丛纵目,王瞿上”。后世又在此基础上将蚕丛塑造为蓝脸之神:“蜀中古庙多有蓝面神像,面上磈礧如蚕,金色,头上额中有纵目。”皮肤是蓝色的,脸上有高低不平的一块,像一条金色的蚕,额头上还多出一只竖着的眼睛。如果这真是蚕丛的尊容,那就有点吓人了。

蚕丛究竟是神还是人呢?

直到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中出土了三件青铜面具,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史上真有“纵目”。这三件面具大小有别,但造型基本相同,均为:方颐,倒八字形刀眉,眼球呈圆筒状向前伸出,将眼肌伸拉出箍在眼球上。多数学者认为,这种纵目面具就是蚕丛的形象。准确地说,即蚕丛被神化后的样子。蚕丛的国号为“蜀”,定都的地方叫“瞿上”(《路史》原注:“瞿上城在今双流县南十八里,县北有瞿上乡。”双流今为成都的一个区)。值得注意的是,瞿字上面是两个“目”,蜀字上面也有一个“目”,都跟眼睛有关。《埤雅》曰:“雀俛而啄,仰而四顾,所谓瞿也。”三星堆纵目面具定格的正是双目突出、仰而四顾的一个瞬间状态,只不过这举目瞿视的不是雀鸟,而是蚕丛。蚕丛原是古蜀开国之人君,后被尊为历代蜀人之祖神,三星堆纵目面具即其象征,而《儒林外史》《民国新修合川县志》等书遂以“蚕丛之境”代称蜀地。

那为啥叫“蚕丛”呢?蚕,众所周知,不用解释。丛,聚也。相传,“蚕丛氏自立王蜀,教人蚕桑,作金蚕数千头。”驯养、聚集了数千头金色之蚕,这不就是“蚕丛”吗?蚕丛“尝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事。乡人感其德,因为立祠祀之,祠庙遍于西土,罔不灵验。”蚕丛经常穿着青色衣服到民间去教大家养蚕,人们感恩戴德,将其尊为青衣神,并修建祠庙祭祀他。一时之间,祠庙遍布。例如,“成都圣寿寺有青衣神祠,神即蚕丛氏也。”

《路史》记载了484年成都一次偶然的大发现,内中也讲到了蚕:“永明二年,萧鑑刺益,治园江南,凿石冢,有椁无棺,得铜器数千种、玉尘三斗、金蚕虵数万,朱砂为阜,水银为池,珍玩多所不识,有篆云:‘蚕丛氏之墓’。”等到三星堆文明的延续——金沙遗址(与三星堆一样,也出土了不少金器)在成都的发现,这段文字越发显得不同寻常起来。

在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上,公布了一个重要信息:在三星堆遗址最新发掘的祭祀坑内发现了祭祀用的丝绸。丝绸自然来源于蚕,这再次让睽睽众目聚焦到了蚕丛身上。

“神话即夸大了的史实”,现代人类学的奠基巨著《金枝》如是说。三星堆跨越两个世纪的考古发现,再次证明了此言不虚。(林赶秋)

上一条:青城山外读青城
下一条:都江堰的春天开在祖国的怀抱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