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带桥街中段,一条不长的小巷通往一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古朴小院,这里虽地处城区一环内,确是个闹中取静之地,大门上方用树根盘出的“古堰根书馆”几个大字浑然天成、古韵十足。这里,是市妇联退休老党员李明的家。
把根留住
20年如一日坚持创作展示根书艺术之美
李明老党员的院子里摆着不少木质老物件,他指着一个年代久远的犁头说:“我的祖父原来就是木匠且手艺很好,我从小对木制品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把犁头就是我学着做来耕地用过的。”当记者问及老人家如何与根书结缘时,他说:“2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成都锦里看到了用树根做的书法作品,作品泥土气息非常浓厚,书法艺术通过树根的再创作展现出了书法艺术的另一种神韵,深受中外朋友喜欢。由于从小对书法和木制工艺都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时我就深深爱上了根书创作。”
回到都江堰后,李明为了找到适合表现根书的原材料,无数次走进青城山、赵公山、灵岩山,去森林深处寻找那些看似奇形怪状的天然树根。他也经常下到河滩,拾回一捆捆沿着岷江上游冲下来的枯木老根。在他看来,这些树根就是大自然留给他的宝贝,而且大自然已经为他创造好了一半。
李明家小楼的一层,过道上、客厅里、书房里全都摆满了20多年来创作出来的100余幅根书作品。作品中,既有“福、禄、寿、喜”“上善若水”“天道酬勤”这样苍劲有力、意蕴深远的单字、小品,也有各种潇洒飘逸、气势雄浑的长诗大作。一幅“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还曾荣获2019年成都市委老干局庆祝建国70周年“蓉城金秋”网络达人评选活动二等奖。
李明平时深居简出,除了创作与外界也鲜有交流,作品几乎很少拿出去展出。张大千再传弟子、四川省美协会员、成都市美协会员、都江堰市书画院副院长李柏林作为李明多年的朋友,在看了这些根书作品后说:“根书作为根艺和书法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展示平面笔墨书法无法表现的立体性、观赏性,具有特殊的艺术之美。目前了解和从事根书创作的人很少,李明的作品很有代表性,应该经常拿出来向大众展览展示。”
李明说:“根书是我的业余爱好,退休后一直坚持创作,就是想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他也认为,万物皆有根,每当自己完成一幅作品,就有一种枯木逢春、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感觉,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创作,把根留住。
一心向党
10余幅红色主题作品献礼建党100周年
今年67岁的李明有着40多年的党龄,虽然退休已经是第7个年头,可他一直没有闲着,凭着自己对根书的热爱,硬是把家变成了一座“根书博物馆”。从他摆弄木头树根、运用工具的麻利劲,很难看出他已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但作品内容看,他确实是一位一心向党、深感党恩的老党员。
在李明这个小小根书馆的一面正墙上,一幅根据毛泽东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所创作的根书作品格外醒目,整幅作品3米长、2米高,毛体风格传神,汪洋恣肆,气度恢弘。
在李明的根书作品里,像这样的毛主席诗词占了很大篇幅。之所以如此,是他从小耳濡目染,深受母亲的影响,从骨子里就传承着爱党爱国的红色基因。李明回忆,母亲是老党员,对党和毛主席有着特殊的感情,母亲曾担任原灌口镇街道工业书记,小时候家里总是贴满了“优秀党员”和“人大代表”的奖状证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李明一直品学兼优,读书时代曾担任学生团委书记,工作第一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传承根书技艺和红色基因,李明也带着从事家装设计的儿子李宇加入到根书创作中来。从去年开始,父子俩通力配合用毛体完成了“共产党好”“永远跟党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卜算子·咏梅”等红色主题根书作品10余幅,并将于今年“七一”期间展出,献礼建党100周年。
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都江堰红色书画创作基地主任、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都江堰市长征书院创始院长李崎在欣赏完这些即将展出的毛主席诗词根书作品后说:“根书把天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融合,也是大自然造化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老党员李明先生‘变废为宝’,活化了红色文化艺术品,用根书表达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既填补了民间艺术与都江堰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文创产品的空白,也为都江堰市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书写下厚重一笔。”(本报记者 洪伟 王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