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分类在指间,文明在心间。今年3月,《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我市城乡各社区积极行动,多措并举,努力提高群众参与度和分类实效,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你看这是我们家的自制垃圾分类投放桶,平时我们在家丢垃圾都是大致分类丢的,出门我就各个桶的垃圾分类收好,提到大门口就分类投放了。”近日,记者走进幸福街道彩虹社区鹤舞青城小区,居民宋正明告诉记者,从今年初开始,包括他在内的小区居民都开始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小区垃圾站位于大门入口花园一侧,只见四分类的垃圾投放箱摆放整齐,垃圾站周围的宣传栏和显眼处张贴和摆放了各类垃圾分类指南,由小区志愿者担任的垃圾分类引导员正在旁待命,而垃圾收运信息也在公示栏上标注得清清楚楚。就在记者采访时,陆续有居民带着自家分好类的生活垃圾前来投放。“之前社区和不同的部门都多次来我们小区宣传,大家基本上都懂得垃圾分类怎么分、怎么投放。实在不会的时候,还可以看这个指南嘛,再不济还可以问下引导员。”居民郭晓庄如是说。
正如居民郭晓庄所说,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早已有了明显提升,而这也得益于社区在垃圾分类实施前的一系列“密集行动”。据幸福街道彩虹社区党委委员向波介绍,鹤舞青城小区是修建于2007年的商品房小区,小区内居住着560余名居民。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过程中,小区业委会和志愿者发挥了大作用,“我们社区前期就组织团员青年和党员、志愿者在小区开展‘垃圾分类靠大家,绿色环保我先行’的项目,引导更多居民变身为垃圾分类宣传员。而在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的初期,我们还组建了引导员、监督员队伍,引导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彩虹社区垃圾分类已全域推广,接下来,社区将加强长效管理和宣传引导,真正实现让“垃圾做减法,环境做加法”。 (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