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镇有个迎祥社区,这里有迎祥寺、落妃池等古迹,每一个古迹的背后,都有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故事。据说,唐宋时的导江县,县址就在今天的聚源镇。当地人说,导江县的杨家院子出了个杨贵妃,不错,正是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今天的迎祥社区,还有一个占地约两亩的池塘,这就是传说中的“落妃池”。传说,杨玉环幼年时曾不慎落入此池中,因此而得名。这片美丽而充满灵气的土地,如今又成为艺术氛围浓郁、产业欣欣向荣的“中国画家第一村”,在迈向幸福美好生活的征程中,迎祥社区深度挖掘区域内知名艺术资源,充分激活丰厚的文化底蕴,着力构建以“画家村”为中心,辐射带动乡食聚源、乡村影院、川西林盘建设,逐步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城乡融合空间系统,走出了一条崭新的乡村振兴之路。
灵山秀水 璀璨明珠
近日,记者来到迎祥社区,老远就看见“艺术乡村、绘美聚源”8个大字,一面墙上,用画笔精心绘制了美丽的图案,经过知名画家的家园,那蜿蜒的围墙似乎也透露出浓浓的艺术气息,脚下的道路也格外的干净漂亮。这里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吗?相信很多人来到这里,会觉得这里是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这里有绿树掩映的村落、有清澈见底的小溪,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精华灌区内。
在名为“丹青阁”的画家餐厅内,一位老人向记者聊起了“中国画家第一村”的过往,时间要回溯到1992年,在迎祥社区走马河边,一座占地30亩的新村悄然建起,它是艺术家们的聚居区,与此结缘的有雕塑家伍明万、刘威,油画家罗中立、萧继东,版画家徐匡、阿鸽、李焕民和黄德珍,藏族画家尼玛泽仁,水彩画家龚玉、戴嘉陵,工艺美术大师吴小融等,从此,这里便成了一座远近闻名的画家村、艺术村。
据了解,在画家村建立之初,聚源镇党委、政府不仅为工作室选址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还尽量尊重艺术家们的意愿,为画家们的入驻创造良好的条件。而当地淳朴的民风也让画家们倍感亲切。作为声名远播的知名画家,他们都当自己是这里的“村民”,为了让这片乡村更加美丽,村民更加富裕,他们多次参与交流与座谈,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并策划和举办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文化活动。灵山秀水,更能激发艺术家们的创造灵感,在画家村内,艺术家们更是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2013年,这里还举办了“中国画家第一村20年文献展”,共展出精品画作30幅、雕塑精品4件。这些作品,除了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见证了画家村20年的历史变迁。当时,著名油画家罗中立这样说道,“因为我一直坚持创作乡土题材,看着集市热闹的场面,想着这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夏天人们打着光胴胴赶集的样子和冬天人们置办年货的情形,想到就特别浪漫,于是就定下来与雕塑工人们一起建起了工作室。”
多年来,迎祥社区通过以“画家村”为中心,整合竹雕、陶艺、工艺品等优势资源,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发展,社区的发展力和辐射力也在不断增强。对当地的村民而言,画家村并不是有几个知名画家这么简单,而是一片土地的兴旺与发达。
连片打造 诗意村落
据迎祥社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聚源镇党委、政府通过打造艺术林盘绿道、600米画家风韵展示墙,以及统一规划画家村名牌画坊等方式彰显画家村落的独特风韵,并通过绿道串联将画家村民俗村落与乡食聚源美食街、乡村影院等场镇消费地标相串联,连片打造,丰富了画家村民俗村落整体质感。
记者看到,李焕民旧居艺术馆已初步成形。而笔者与当地人聊天的“丹青阁”画家餐厅也正是画家村周边“5盘26院”中的一个院落,一批特色民宿、画家书屋等其他新林盘经济正在整体打造中,初步呈现“一步一品、一步一画、一步一景”的灌区文旅新场景。而距此不远的都江堰市首家“乡村影院”聚源电影院已开始运营。用当地一位年轻人的话说:“在迎祥社区,我们的村民可以观画展、喝咖啡、看电影,外地人也可以来这里住民宿、品美食,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田园美景……”
聚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画家村打造不仅仅在于开发,更重要是在结构上建立新的空间秩序的探索。画家村的打造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拓展都江堰市郊空间结构,更能进一步促进城乡各项建设要素的合理调配,实现场镇与农村建设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平衡,是对农村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大力整合场镇乡村电影院、乡食聚源等的资源优势,连通场镇与画家村,实现城乡间的功能互补,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经济水平。
说起未来的业态发展,这位负责人介绍,通过引入“画家餐厅”,将进一步完善丰富聚源饮食消费业态,使聚源不仅具有豌杂面、万荞面、郭鸡肉等“地气”美食,更能有画家主题艺术餐厅等高端餐饮品牌,从而进一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饮食需求。此外,大力促进农旅融合,通过植入艺术馆、博物馆等业态,画家村民俗村落塑造将呈现“田园中的画卷”美好画面,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乡村艺术旅游目的地,进一步丰富社区产业业态。重要的是,需要形成连片集聚效应,以画家村、乡村影院、乡食聚源为主体的街区功能布局,引导商圈内商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大商业类型扩展及现有业态的调整,积极引进符合规划要求的各类业态和知名品牌,提供一个可玩、可赏、可品的艺术展示区和新消费区,推动精品乡村建设,既可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也能吸引更多游客,实现增收致富。
以记者与当地人聊天的“丹青阁”画家餐厅为例,原本是一家村民的住所,主人一家3口,通过出租房屋,再到餐厅打工,一年的收入较以往提高了3倍,人均年收入达到了6万余元。这便是乡村振兴带给当地人实实在在的收益。
未来,迎祥社区还计划打造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画家村风情街,同时,进一步壮大特色林盘经济,通过植入川西林盘景观化美术写生基地、艺术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老茶馆等林盘业态,通过组织举办少儿绘画艺术作品展、画家作品展和油画、中国画、版画体验等活动,不断丰富可玩、可赏、可品、可住等农旅融合产业链。用社区工作人员的话说,“画家村”民俗村落要不断加强与场镇经济业态的互动互融,使“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有机互融,这里不仅要成为精华灌区地标性会客厅,更要当地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本报记者 宋正刚 聚源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