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深入贯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全面加强公安机关基层社会治理工作,3月17日,成都都江堰市公安局“一村一警”社区警务工作推进会,对此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副市长、公安局局长陈洋出席会议。
会议就《都江堰市公安局“一村一警”社区警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进行了说明,有关单位和包村民警代表现场作了发言。
据悉,为确保警务工作深度融入社区治理,成都都江堰市公安局将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一村一警”社区警务工作。根据各派出所辖区突出警情和治安实际状况,针对性地配置警种警力,按照着力派出所警力挖潜,机关、一线大队警力下沉同步的原则,在全局选派具备最强沟通协调能力、最强责任心的民警,在属地社区定向招聘一批社区辅警充实到社区警务中,确保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民警,形成以派出所社区民警为中心,包村民警为补充的“一村一警”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强化社区民警与包村民警工作衔接互动,有效解决社区突出治安问题。“包村”民警每周下社区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天。通过此举旨在做实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推动派出所与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实现“村村有警、周周见警”,拓宽警民联系渠道,增强和谐警民关系,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
会议强调,“一村一警”社区警务工作对于提升城乡社区治安治理和服务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要提升站位境界,强化使命担当,深刻领会“一村一警”工作重要意义;要准确把握要求,强化协作配合,切实履行“一村一警”工作职责任务;要压紧压实责任,激励约束并重,不断推动“一村一警”工作提档升级;要坚定信心决心,发挥主观能动,着力构建“一村一警”工作体系机制,为构建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相匹配的新型警务模式、奋力开创新时代社区警务工作新局面贡献都江堰公安力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次选派的“包村”民警都是成都都江堰市公安局机关和业务大队的骨干力量,其中,还有18名自愿报名的民警,他们中年龄最大的52岁,年纪最小的31岁。来自都江堰市公安局政工监督室的邹沛就是此次自愿报名的民警之一。他告诉记者,从刚入警时的刑侦破案到政工宣传,再到现在的社区“包村”工作,转变的是工作职责,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作为一名‘包村’的宣传民警,我将在努力实践构建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社区综合治理格局过程中,不断挖掘先进事迹,总结优秀经验。既要讲好警察故事,更要讲好平安社区故事。我将不断拓宽警民联系渠道,增强和谐警民关系,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在老百姓心中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
(本报记者 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