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2-04/22/011458.html

等待处理…

农文旅融合 “景”上添花

——安龙盆景艺术协会
获成都市表彰

点击量:571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近日,成都市公布2021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优秀传承单位和优秀实践案例名单。都江堰市安龙盆景艺术协会凭借川派盆景技艺这一传承项目获得优秀传承单位称号。成立近40年,这个拥有186名会员的协会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为当地乡村振兴,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 盆钵内见山水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众对盆景艺术的追求也变高了,我们希望通过打造传习所,搞研学游,让更多人学会这门手艺,让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有机会接触盆景制作。”4月19日,在安龙盆景艺术协会会长、非遗安龙盆景制作技艺成都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红林的精品盆景园内,四川省盆景协会的一众业界大咖正围绕如何将吴家花园打造成非遗传习所的相关事宜展开热烈讨论。在四川省盆景协会副会长陈志贵看来,“传承”二字,是非遗文化的传承,更是非遗技艺的传承。“要做好非遗技艺的传承,最有效,也最能和当地资源融合的,便是依托研学、游学载体开展青少年盆景制作技艺的教学和体验活动。”

对于川派盆景第四代传人吴红林而言,“传承”早已成为了他肩上的责任。从14岁独立制作首个盆景作品,16岁做成一火车皮的盆景生意,到26岁独自创业,再到如今经营着几十亩花田,带领着186名会员一起走“花”路。吴红林说,他所做的一切始于传承,忠于信仰。“川派盆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把这门盆景艺术继承下去、发扬出去。”在吴红林家这片占地6亩的园子里逛上一圈,记者发现,在一片精心雕琢的盆景中,海棠、梅花、银杏、紫荆、罗汉松、金弹子等花木,分别住进盆子里或石缸里,它们有的桩头古朴,有的花香四溢,有的树型三弯九拐却总能让树冠与树根保持垂直,有的显露了名山大川的高悬陡深……为了将这些盆钵内的“山水”提升为一种城市生活美学,这些年,吴红林一直在努力,一方面收徒弟,通过传、帮、带让更多年轻人掌握这门技艺;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课堂教学,让更多人了解盆景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创新 景观中增内涵

据悉,安龙盆景艺术协会成立于2017年,其前身为1983年成立的安龙乡花木盆景协会。目前,该协会共有会员186名,涉及青城山镇26个社区,主要分布在安龙片区,其中成都市级、都江堰市级川派盆景传承人5名,四川省BCI国际盆景大师1名,四川省级川派盆景大师6名,园艺高级技师36名,还有一大批中初级园艺技术人才。让吴红林感到欣慰的是,这些传承人、盆景大师、园艺技师中不仅有70后、80后,还有不少90后,甚至是00后。

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做好川派盆景“老树新枝”的文章,协会一班人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了答案——游与学。2021年,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青城山镇成立青村院景片区综合党委,实施青村院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项目。“我们利用项目申请的专项资金,通过政府和社区资金补贴、村民少量出资的形式,鼓励盆景栽植户们进行庭院‘造景’,用盆景扮靓院景,让绿意走出围墙。”青城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如今,在青城山镇卉景社区、东义社区、泊江社区,随处可见古朴严谨、虬曲多姿的盆景。栽在盆子里,种在田野里,一株株造型别致,集雅、趣、美于一身的景致,与白墙红瓦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不只是“院景”变“场景”,诗意的生活美学也在青城山盆景产业园的“园景”中呈现。

“院子靓了,不仅院内风景亮出去了,墙外的游客也进了家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流量与人气,我们准备由协会牵头,在会员的院子里选址打造非遗传习所和游学基地,既有利于面向更多人开展盆景制作技艺的教学和培训,又能给游客,特别是亲子家庭提供具有文化和艺术内涵的游乐场所,让他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盆景文化。”安龙盆景艺术协会党支部书记冷月刚说道。

弘扬 发源地正焕新

据《安龙乡志》载,当地的盆景创作可追溯到唐代。到明末清初建有付家土城私家园林,至清乾隆时期建有“龚家花园”“杨家花园”“周家花园”“吴家花园”等园艺场。至清末年间出现龚吉如、杨才炳等川派盆景艺术大家,分别传承创新了著名的川派盆景十大身法中的两大身法“大弯垂枝法”和“三弯九倒拐法”。到了近代又涌现出了杨吉安、周海廷和周茂和等老一辈川派盆景艺术家。

盆景不应只在公园中,还应该更多地走进城市、走进市民家中,哪怕是小小的花园设计建造,也要赋予人文内涵以及艺术魅力。许多人也许一辈子只是欣赏风景,看山峦叠嶂、层林尽染,但对于吴红林这样的“盆景”传承人来说,他们的使命则是将“景”融入城市。“安龙片区是川派盆景发源地之一,川派盆景也是都江堰城市园林发展的底蕴和具象脉络,具有特殊历史和现实意义。如何做好这个‘发源地’的新文章,我认为还是要依托青城山、都江堰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走农旅融合、文旅融合聚集发展的路子,才能培育出产业新动能。”BCI国际盆景大师、中国高级盆景师邓文祥说道。

今年,青城山镇按照片区开发、整体招商、一体化营运的思路,在川派盆景产业园这样的成熟乡村振兴点位基础上,做优林盘+复合型业态,推动形成外联石羊镇七里诗乡、崇州市严家湾农旅融合示范窗口,提质新型农业。同时,瞄准盆景产业经营规范化和规模化,依托盆景的独特附加值及其在旅游观光和旅游产品开发中的优势不断发力。冷月刚告诉记者:“我们的大青城盆景产业园已经成功吸引重庆盆景协会关注,并就川渝盆景交流达成初步协议。与成都东软学院和四川农业大学分别签订协议,携手开展‘线上平台搭建’和‘线下实训基地建设’合作,开展青城山镇青村院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同时,协会也在积极推进非遗传习所、盆景产业园、盆景体验园打造,组织会员参加国家级、四川省级、成都市级盆景展和技能比赛,开展‘安龙盆景’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希望通过大青城盆景产业园、问花村、川派盆景公园、海棠公园连片发展,形成农文旅融合的良好局势。”(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多部门联合检查企业安全生产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