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2-06/07/011719.html

等待处理…

数说:365天、-15℃、3500米、35000步

——小记都江堰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

本报记者 缪英
点击量:39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5月,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新都桥镇风光旖旎、如诗如画,这个被誉为“摄影家天堂”的小镇开始进入旅游旺季,渐渐热闹起来。迷人风景的背后,有“专业推手”——“三遗”之城都江堰市。

按照中央、省委、成都市委决策部署,去年5月,都江堰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来到康定,开启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一年来,工作队的25位队员扎根高原,经历了-15℃的极寒天气,踩着30cm厚度的积雪艰难跋涉;每次翻越到海拔3500米处,大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但工作的激情与高海拔成正比;有的队员一天行走步数达35000步,步数很多,但只是一次工作出行的佐证。一年来,都江堰市投入各类支援资金1500余万元,共完成15个大项36个子项目,吸引2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打造康定市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在“溜溜的城”奏响了乡村振兴进行曲。

数说:-15℃

不同于都江堰市的成都平原气候,地处雪域高原的康定,温差巨大。特别是到了冬季,夜间温度有可能降到零下十多度,30厘米的积雪更像是对人的一种考验。杨昱晟,是一位帅气的90后小伙,挂职于康定市市场监管局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心。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他和同事需要对进入康定市的食品运输、冷链等车辆进行严格检查。风雪呜咽的冬夜,寒风刺骨,杨昱晟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通宵达旦在他口中只是轻描淡写的“几个晚上而已”。

来自玉堂街道的吴晓刚,是工作队里“援康”工作资历最深的一位。2019年,他来到康定,在金汤镇青杠一村开展驻村工作。2021年,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他,主动申请留在康定,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3年多的工作经历,让他完全融入康定,白雪皑皑的高山和草地也融进了他的生活和理想。

气温很低,但是工作的热情可以温暖一切;积雪很厚,但它清晰记录下了队员们坚定的步伐。

数说:365天

翻看领队杨云飞的工作笔记,记者看到,在完成援康工作对接后,他立刻带着队员前往塔公镇塔公村,调研当地镇情村貌和旅游资源。粗略计算,在初到康定的半个月时间里,工作队的队员们往返于塔公村和拔桑一、二村的里程就达3000余公里。这3个村正是工作队负责的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位。

工作要落实,规划须先行。工作队通过走村入户实地调研,迅速掌握当地最迫切的需求,编制完成《都江堰市对口帮扶康定市十四五规划》,“一三五”的工作思路也应运而生:“一”是“一个核心”,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三巩固、三打造”,即巩固拓展第五批对口支援工作队脱贫攻坚3个示范点位,同时新打造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位;“五”是扎实推进五大产业振兴。

如今,在对口支援工作中,都江堰市结合康定市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筑巢引凤、文旅兴康”的特色做法已初见成效。2021年,都江堰市在新都桥镇拔桑一村、拔桑二村、塔公镇塔公村投入资金856万元,完成了政府基础设施配一期工程。结合二期项目推进,通过招商引资与3家文旅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吸引2亿元社会资本参与示范村旅游项目综合打造,促进农旅、文旅、牧旅融合,带动村民就地就业、致富增收,同时聚力产业提升、民生帮扶、全域结对等,在康定市全面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本以为日子会‘难熬’,哪知道时间过得这么快。”项目推进组组员王文说道。时间确实会因为专注而变快,在都康两地为“校联体”建设、教师交流学习来回奔波的李玲;在工作队、挂职单位双线奋战,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全域结对帮扶助力产业振兴深夜加班工作的贾鹏;还有加班已成习惯,深夜仍在奋笔疾书,只能在视频里跟孩子亲昵、与家人问候的他和她……

数说:3500米

有摄影天堂美誉的新都桥,海拔约3500米,来这里打卡的游客常年络绎不绝,但高海拔带来的不良反应也极为常见。2021年12月,工作队投入170万元率先建成省内同批次高压氧舱项目,为当地百姓和游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医疗保障。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总要求,除产业项目稳步推进外,工作队还聚焦就业帮扶、人才培养、医疗援助、教育保障等方面,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

一年来,工作队以开展“新春欢乐购”网络购物、实体销售、搭建销售展销平台等帮扶方式,帮助康定市销售农特产品400余万元;组织15家用工企业赴康定开展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669个,技能培训100余人次;开展文旅、农业、乡村振兴、基层干部培训830余人次;组织123名医卫、教育等骨干和专家赴康开展授课,安排康定市文旅、医卫、教育等单位82名干部人才到都江堰市对口单位跟岗锻炼;选派24名教师赴康支教,开展教学教研联动12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培训375人,开展教师互访交流共14批次314人次参加,组织都江堰市33位名、优教师赴康定市各学校送培送教,促成都康两地学校结成“校联体”,在教师互培、学生互动等方面开展结对共建;除高压氧舱项目外,还指导康定市民族医院顺利完成“二甲”医院创建。按照2021年度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共完成15个大项36个子项目。

在这雪域高原,缺氧不缺精神,身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重任的队员们,始终以工作的激情要与海拔成正比来要求自己,海拔越高,站位要更高,工作思路才能更高远。

数说:35000步

如果你有朋友在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他(她)的微信运动步数一定经常占领你的封面,不用感到疑惑,因为35000步只是他(她)2021年日均工作步数。

在康定市水利局挂职的张卫,每逢汛期来临,他几乎每天都会沿着大渡河、折多河等河道排查安全隐患。巡河一圈走下来,可不止35000步。像张卫这样的“步数冠军”,在工作队比比皆是。爬山涉水、走村入户送医的田梅;大假期间在拥堵的318国道徒步来回,为游客排忧解难的方铁;疫情防控压力吃紧的时候,挨家挨户排查、宣讲的周拥;为推进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走遍康定17个镇乡的祝通会……他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这片热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乡村振兴,砥砺前行。”一年前,工作队的出发宣誓犹在耳边回响。25个人,25个声音,整齐划一,铿锵有力。这是口号,是一份不辞的担当;这是宣言,是迎接挑战的誓词;这是信念,是高原作战的动力。这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8岁的年轻人。他们来自我市各行各业,在单位他们是业务骨干,在家里也是顶梁柱。他们来到离家300公里的高原小城——康定,把这里认做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有他们同甘共苦的同事、亲密无间的战友和倾竭付出的事业。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故事,无法一一讲述。他们把青春的热情和执着无悔地奉献给这片康巴热土,在乡村振兴的主旋律里,在康定情歌的流传中,谱写自己人生新的乐章。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都江堰是我温暖的“家”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