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2-06/10/011739.html

等待处理…

罗鸿:文字之交淡如水

作者 朱晓剑
点击量:805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都江堰得岷江之滋润,故这里的文化气息蔚然成风,在都江堰的街头走一走,就会遇到不同风格的文化人。每次去都江堰闲逛,都会有新发现。但认识散文家罗鸿却不是在都江堰,而是在另外的文字场所。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先是读到罗鸿与向思宇老师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废墟上的“小太阳”》,随后,应时任《成都晚报》副刊编辑杜均兄之邀,一起在锦水副刊上开设专栏。罗鸿写日常生活,写得有滋有味,后来结集为《吾家有美》。我所写的是美食生活,后来也跟着结集为《有“知”有味》。

这种文字之交,看似泛泛,却是因缘早定。很多时候,这样的交集,奠定了以后的交往:朴素而有味。

再次见到罗鸿,是有一年去都江堰参加作协的年会活动。上午是作协年会,下午即是罗鸿的作品研讨会。当时做了什么样的发言,已经记不得了。但我的印象是,大家当时讨论热烈,虽然没有专业评论,却能感受到讨论的自由风气。

这种氛围很难得。时常看到文人之间的虚假往来,这样的探讨是让人动容的。罗鸿虽然出版的作品不多,但其在散文领域的耕耘,却是有目共睹的。

罗鸿擅长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即便是寻常小事,也能写得活色生香。

2019年3月,成都市作家协会完成换届大会,推出了新一届散文委员会,罗鸿和我均为委员。这样,交流得更多一些(有时也会一同参加采风活动)。

随后,温江区的岷江村推出一本书,邀约散文委员会一同创作,于是大家分工写稿。罗鸿也参与了一章写作。我还记得为此多次到岷江村采风。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作家的认真态度。后来,这次合作就出版了一本反映乡村振兴的作品《我想在那香迹处沉醉》。

这次的合作给人印象深刻。罗鸿除了写作之外,还在教书。在我的周围,做教师的作家不少,他们以不同的文字反映校园生活。但也有罗鸿这样的大视野创作的作家。这一点,让人刮目相看。

2019年,杭州借着亚运会的机会,广约全国的作家写一些杭州历史文化。为此,杭州还专门来成都组织了一次作家座谈会。我记得当时作协邀请了十多位有历史文化写作经验的作家参加座谈。当时,我们想着既然杭州可以做这样的书,成都要搞大运会,也可以来一套这样的图书,可惜后来没了下文。

在我的印象中,罗鸿写生活散文,对历史文化的写作可能没有多少兴趣,所以座谈会也没有邀请她参加。

座谈会结束之后,罗鸿得到消息,主动请缨,要求写一本书,这就是后来反映杭州地名的作品《此地有名》。当时不少作家还觉得对杭州不熟悉,哪里能完成这样的作品。不过,事实证明,在熟悉与陌生之间,作家是可以找到平衡点的。

有一年,罗鸿挤出时间约着一起去采风。刚好,有一位朋友邀约几位作家到巴塘县的措普沟采风,回来撰写相关的文稿,于是邀约罗鸿前往。在成都汇合之后,沿着318线行脚。到达措普沟虽然没有遇到下雪天,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短短数天时间,几个人感受到藏地的雪域风景。回来之后,罗鸿即写了一篇数千字的散文,在多家报纸刊发。由此可见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是很高超的。

现在采风活动常常是走马观花,作者既需要做案头工作,又需有现场发现,要写好确实不易。但对罗鸿而言,这似乎是“小儿科”。

之所以这样说,是我发现每次采风活动结束之后,罗鸿均有创作,且又快又好。由此可见她所具备的文学素养是怎样的。

这或许跟她爱阅读有关。似乎今天的作家越来越不大喜欢谈阅读这个话题了。但优秀的作家总是从阅读中汲取养料,在文学园地里不断开拓,创造出自己的文学世界。

这几年,见证了文坛的是是非非,也就淡看了与作家之间的交往。毕竟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遇见同好可分享一二,多数时候却是相忘于江湖,不必那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与罗鸿交往数年,让我感受到一个作家的风采,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怎样,作家的作品是最好的形象代言。罗鸿用文字证明了她的世界,在成都文学圈,她是有自己的个性的。

与罗鸿文字之交淡如水,这样的交往不会太浓烈,却有了文字上的惺惺相惜。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雅事生清凉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