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2-06/17/011792.html

等待处理…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都江堰人的幸福、骄傲与责任

本报记者 宋正刚
点击量:390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6月11日,对都江堰人而言,也许是极为平常的一天,花儿依然芬芳,远山依然翠绿,空气依然清新,却又是一个值得都江堰人怀想和纪念的日子——“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说起这个特殊日子的来历,要追溯到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决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 “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而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

今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晋中市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期间,都江堰市委书记蒋蔚炜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都江堰将围绕“五个大”全力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其中,“大遗产”排在首位。一条以世界遗产赋能的文旅融合之路,正在形成“引领全川、连接成渝、辐射全国”的进取之势。

不断续写的史诗

说起文物,都江堰本身就是既刻印历史沧桑,又充满青春活力的“文物”,这座城市有着4500年的文明史和2000年的建城史。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全世界目前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座由蜀郡守李冰主持设计、兴建的水利工程,让原本水旱无常的成都平原出现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盛景,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

在都江堰景区堰工道左右两侧,矗立着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是秦汉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认真研读他们的生平事迹,就是一部“遗产保护史”。正是因为水利工程被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得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后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抢修都江堰。1950年1月16日,都江堰人头攒动,红旗猎猎,开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次岁修。3个团的战士与民众一道,苦战隆冬,只为抢在春耕前完成岁修,不误农时,以安民心。此后,都江堰的岁修成为毫不含糊的大事。1997年,更是颁行了《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率先为一座水利工程制定地方性法规。“尤其近十年,整个灌区用于工程维护、续建改造的资金有数十亿元,又有现代科技‘加持’,都江堰的身子骨越来越壮实了。”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王国平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都江堰,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属于全人类。都江堰人不管走到哪一个地方,都可以自豪地说一句:“我来自世界遗产地!”而从远方来的客人,不管是政商翘楚,还是社会名流,都会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都江堰人责无旁贷。

“活”着的文化遗产

这是一座“三遗”之城,这是一座遍地历史文化遗迹的城市。在这片幅员12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山古建筑群、芒城遗址、玉堂窑址、奎光塔、灵岩寺及千佛塔、城隍庙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3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52处都江堰市文物保护单位,如此丰富的文化遗存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去年冬天,记者来到了位于聚源镇的官家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高大的砖砌照壁,据一位姓郭的工作人员介绍,照壁长30尺、高15尺,由磨砖浆砌,简瓦顶檐。顺着他的指点,记者看见檐下琴、棋、书、画砖雕,古意盎然,十分精美。再看照壁的另一面,据说原来有一个大红的“福”字,如今已不可见。照壁前方,有一个“施工公告”牌,这里正在进行前厅抢救性修缮和中厅及左右厢房维修保护工程。记者看到,由于年代久远,园内的一些房屋坍塌,为了避免精美的蝙蝠木梁暴露在日晒雨淋之中,当地部门修建了大棚将其罩住,一系列维修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近日,记者从都江堰市文保中心了解到,整个官家花园的维修保护工程已完成80%。

据都江堰市文保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都江堰市大力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已陆续完成了灌口城隍庙、安澜索桥内江段、马祖庙等维修工程。同时,都江堰市扎实开展遗产地保护管理工作,确保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全面做好遗产地监测;陆续推进实施了《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保护管理规划》《玉堂窑址保护规划》等多项重大规划编制,为全市各级文物、遗产的保护管理、展示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法规保障。

如何让世界遗产活化?一直是投资者和创业者们思考并践行的的命题。今年4月,由都江堰市文体旅局指导,幽澜文创董事长唐蓉女士策划,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高中立教授悉心指导,集合主要创作人员20余人,历时两年,共同创作的都江堰历史神话故事《李冰治水》正式亮相,以此致敬古人智慧,感念祖先恩泽。

都江堰市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全力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目标,都江堰市将全面整合丰富的社会优质资源,搭建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公共平台,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系列举措,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包括着力推动大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申报和具体实施,规划建设都江堰博物馆、水利博物馆、青城山博物馆等文博场馆矩阵;积极加强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出一批精品研学旅游线路,推动都江堰市代表性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创新性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创作团队,以遗产地核心文化元素为基础,设计、开发出多种主题的系列爆款文创产品,形成网红效益,让游客能带得走、记得住,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变。”

守护好生态家园

我们不仅有祖先留下的丰厚遗产,更有大自然的慷慨赐予。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中间还有一段插曲,在申报攻坚阶段,2005年7月17日,一只野生大熊猫跋山涉水,闯入都江堰市区,在得到救助后,重回大自然的怀抱。这个偶然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中国赢得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越来越多的人把这座城市称为“熊猫故乡”。

2022年6月8日,由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管护总站、都江堰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汶川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等单位共同参与的两地三县(市)2022年夏季联合反偷盗猎、非法采集治理专项行动在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副局长张志和出席活动并讲话。他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是生态系统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的部分,开展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环境综合执法意义重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科学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展开的多次巡护工作,实现了“行政区划有边界、工作范围无边界”。

近年来,都江堰市大力实施生态保护,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维护大熊猫栖息地完整;采取专项监测与日常巡护相结合,确保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系统安全;强化科研监测,掌握大熊猫等珍稀物种动态状况,监测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大量的野外生活影像,收集掌握了大量动植物保护基础数据;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社区群众自然保护意识,积极营造群众参与自然保护的良好氛围,共建生态文明社区。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古堰儿女共同的骄傲,相信在都江堰市全力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的征程中,在都江堰市奋力构建“五大新城”,精准推进科学复兴的征程中,将不断赓续发展、熠熠生辉!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禁毒宣传进校园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