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03/10/013313.html

等待处理…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筑牢“天府粮仓精灌区”基底

点击量:38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后,在我市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一派备耕备种的繁忙景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炉,更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号文件指出,要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我们大力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保护耕地之举。”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明静表示,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举措。

为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一直以来充分利用精华灌区自流灌溉优势,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综合治理。截至目前,我市高标准农田对耕地有效覆盖率达80%以上,不仅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精灌区”夯实基础。

“低效果木”地变身好粮田

位于青城山镇赤城社区的高标准农田里,越冬的小麦乘着和煦的春风泛起绿波,耕地集中连片、规则整齐,蜿蜒的“水道”从田间穿梭而过……

“去年同期,这里种的还是低效的果木。”赤城社区党委书记高永指着绿油油的麦田说道,去年10月,当地居民响应号召,仅一个月时间就把低效果木腾退。目前,腾退的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已经实行稻麦轮作。高永笑着告诉我们:“土地腾退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集中流转,再寻找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合作种植,既保证了土地稳产满产,也有助于集体经济的壮大。”

赤城社区腾退的“低效果木”地由外地种植大户王翱承包,通过增施有机肥、复合肥提升耕地肥力,王翱于当年11月便种下500余亩小麦。转眼间,如今,小麦已经拔节,开始慢慢出穗。“看这个长势估计亩产能超700斤。”看着长势喜人的小麦,原本还担心产量的王翱高兴异常,“这里常年种树,导致耕地土层肥力不足,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很可以了。再种上两年粮食,这片‘低效田’完全可以变身‘高产田’。”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腾退低效果木1.2万余亩,全部恢复粮食等重要农作物生产。”市农业农村局耕地保护和农业生产科科长邹华告诉我们,为保质保量推进腾退工作,我市采用“快、动、做”三步工作法,推动工作落实落细。首先,召开全市果木腾退恢复粮食种植工作动员会,成立市、镇街、社区三级包片工作组。其次,全面抓宣传动员,进村入户宣讲政策,突出群众主体,营造腾退氛围,激起腾退热潮,实现从“要我腾”到“我要腾”的转变。同时,做好腾退“花名册”,确保“腾”得出、“退”得稳、“留”得住。依托“天府粮仓·都江堰七里诗乡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重点项目,以1个十万亩和4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所在镇(街道)为重点区域,通过规模化、景观化理念成片推进,拓展承载量、提升带动力,促进腾后地块粮食、蔬菜适度规模种植,提高种植效益。

“为了消除村民后顾之忧,我们还帮他们深度分析了市场供需两端走势,算清‘谁来种’‘种什么’的经济账。”邹华表示,为确保“退”“种”无缝衔接,保障粮食作物生产安全和稳产增产,腾退后的土地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打包流转或以土地入股形式与专业从事粮食生产的公司、合作社等主体合作,并聘用当地农户进行田间管理,探索形成“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的发展模式,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当天,在位于石羊镇古城社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数台机械正有序作业,工人们正在进行配套沟渠施工。

“一定要把耕地表层土壤收集起来,等到田型调整好后回填使用,这样才能保持土壤肥力。”现场,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科长朱鑫正与施工方强调施工注意事项。据他介绍,石羊镇项目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于2022年10月底启动,实施范围包括该镇古城社区、卫星社区,拟建面积为788亩,分田型调整、耕作道路和灌溉沟渠三大板块施工。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左右,预计4月中旬完成。

朱鑫强调:“为提高工作效率,我市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强化保障,助力统筹部署见实效;对标对表,确保项目推进成效显著;革新模式,开创多方协作新格局等措施推进项目实施。”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为何能促进粮食增收?朱鑫告诉记者,与普通的农田不同,高标准农田是指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朱鑫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要进行田型调整,将以前小散杂乱的土地集中化,把田地修整得更平整宽大,让小田变大田,使机械化操作面更广。

望着如火如荼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古城社区居民聂双全对今后更好地种粮充满信心。作为种水稻的一把好手,他认为:“小田改成大田,无论是拉板车还是耕地机下田都很方便,这极大地方便了耕作。等项目建成后,我要把自家的两亩地都种上粮食。”

据了解,我市分别在聚源镇、天马镇、青城山镇、石羊镇和蒲阳街道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标准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道路和塘堰湿地系统。“都江堰市是一座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在稻田灌溉上有很大优势,像青城山镇项目区旁边就有岷江河流下来的诸多农渠,它们彼此相通,无论哪块田需要引水都很方便。” 朱鑫表示,2022年10月,我市已启动实施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期为6个月,涉及天马、聚源、玉堂、石羊、青城山等5个镇(街道)18个社区。“高标准农田全面建成后,将实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双量齐增,极大地促进项目区农业提质增效。”

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我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44万亩,项目质量连续获评成都市“优秀”等级。大力实施腾退低效果木恢复粮食种植项目上万亩,工作成效获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调研肯定,为做优做强“天府粮仓精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我市将紧抓耕地保护,全面落实“藏粮于地”。筑牢粮仓基底,加快建成1.5万亩高标准农田,腾退低效果木恢复粮食种植8000亩以上,粮食产量10.9万吨以上,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奋力构建“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三次分配结构合理”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

本报记者 黄代凤

上一条:坚守医者初心 守护儿童健康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