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赵佳怡 摄)
放归自然。(赵佳怡 摄)
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地跨成都平原和龙门山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海拔从592米到4582米不等,相对高差达3990米,丘陵和山区面积达60%以上,是四川生物多样性的代表地区和展示窗口。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仅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也是空中精灵——鸟儿的天堂,最新观测记录显示我市鸟类已达266种,占全省鸟类三分之一以上。
3月29日,由国家林草局驻成都专员办、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主办,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和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承办,主题为“关注候鸟迁徙,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四川省暨成都市第三十八届“爱鸟周”主题宣传活动在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启动。
“爱鸟周”活动让更多野生动物重返自然
“爱鸟周”是国家为保护鸟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开展的一项法定主题宣传活动,我国从1982年起,就确定每年4—5月的某一个星期为“爱鸟周”。 自1982年以来,我省已经连续举办了37届“爱鸟周”活动。
在第38届“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上,副市长李川虎表示,自然保护区里的野生动物是美丽大自然的重要物种组成,也是美丽都江堰的重要生态基础,关注鸟类,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次在我市举办“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既是对都江堰自然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我们建设美丽都江堰的动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爱鸟护鸟宣传活动,一定会在我市掀起一次爱鸟护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潮。
启动仪式上,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发布了2018年度成都鸟类保护工作报告。据介绍,目前成都市共记录到越冬水鸟58种20649只,野生鸟类种类488种,记录相较上一年度增加了鹊色鹂、绿胸八色鸫和紫宽嘴鸫3种。从鸟类种类和统计数量以及栖居情况来看,随着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大成都地区生态环境总体向好,成效逐步显现。
活动现场,主办方还向龙池小学赠送了《新野生动物保护法漫画》《奇妙的鸟类》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图书,龙池小学的学生代表共同宣读了《爱鸟护鸟宣言》,代表全市小学生向社会发出爱鸟护鸟倡议。随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吴生才宣读完毕放归文件后,工作人员将鸟笼次第打开,几十只被救护野生鸟类舞动翅膀,争先恐后振羽高飞,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据悉,目前正值百鸟迁徙的季节,作为候鸟迁徙的必经之路,活动呼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为途经我市的候鸟构筑起“绿色通道”。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放生小熊猫
本次“爱鸟周”主题宣传活动还包括将受助小熊猫放归山林,这也是大成都范围内首次放归救助的野生小熊猫。
“它是2017年12月20日救助的。”谈起这只小熊猫,我市凯达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小朱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它跑进了青城山的一个高尔夫球场,趴在杆子上不下来,当地村民报了警。”在派出所呆了没多久,小熊猫被接到了凯达救护中心,经过检查,它大约5岁,已经成年,是个小伙子。但让救助人员担心的是,它的精神状态不太好,做完各项检查后,被诊断出寄生虫和肠道炎症。
于是小熊猫在凯达救护中心住了下来。2018年11月,凯达救护中心本来考虑将它放归山林,但经过测评,它身体的一系列指标没有达到标准。于是又过了一冬,在当天,已经6岁的小熊猫蹦蹦哒哒回到广阔的天地中去。
据悉,活动当天放归的动物们还包括猕猴、臧酋猴、黑熊、普通鵟、猫头鹰等8种18只救护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白颈鸦、相思鸟、白头鹎、喜鹊、白顶溪鸲、珠颈斑鸠、红尾水鸲等数十只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
成都动物园动管部部长赵波告诉记者:“这些野生动物都是我们救护之后经过治疗得以恢复健康,现经专家评估认为它们已经适应在野外生存。经四川省林草局批准,今日正式将它们放归自然,复壮野外种源。通过这次动物放归活动,我们希望唤起市民的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野生动物保护行动中来。”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猎杀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希望以这次爱鸟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弘扬爱鸟护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生态文明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洪伟 廖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