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36.133.62.120:8282/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11/01/006397.html

等待处理…

丹青有路勤为径 画海无涯苦作舟

——青城山高级中学美术老师于涛的艺术人生

点击量:78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于涛,又名于是乎。走进“于是乎”画室,满墙画作映入眼帘,气势磅礴的山水、细腻入微的人物等,让人如置身画海,遨游在丹青妙笔中。特别喜欢那一幅幅市井写意画,看似简单的几根线条与笔墨,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荡漾开来,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市井人物顿时跃然纸上,让人看一眼便有一种触及心灵的震撼。

于涛的艺术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自幼喜欢书画的他,在人生转折点几乎与绘画失之交臂,但源自内心的热爱,最终使他如愿以偿,一生与绘画相伴。如果说,于涛的艺术道路是一条经年不息的河流,那么他一生对国画艺术的追求,无疑如金秋的果实般,已硕果累累。

本报记者 黄代凤资料

童年 种下对绘画的热爱

和青城山高级中学的美术老师于涛认识,源于市文化馆举办的国画公益班。满脸络腮胡须、戴着一副眼镜,艺术家的气质在一头飘逸长发中淋漓展现。听了我对他这样的第一印象,于涛开怀大笑:“这哪是艺术家气质?我就是难得打理胡子和头发。”对,于涛就是这样一位对穿着随意、只想把时间放在绘画上的美术老师。他总自谦不是画家,就是喜欢画画,常常一觉醒来天还未大亮便开始绘画创作,用他的话说就是:“睡着睡着,忽然就有了创作灵感,生怕忘了就赶紧起来把灵感抓住。”

在都江堰市已生活三十余年的于涛,常被大家误以为是本地人,其实,他出生在吉林长白山,7岁随父母入川,在汶川县一个叫木江坪的小山村度过快乐的童年。他从小受父亲影响,自幼好读诗书、爱写毛笔字,加上跟着画虎名家赵绪策学习绘画,从小耳濡目染,毛笔字和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功底。“小时候做得最多的就是跟着老师描线,在学校写大字报、办校刊。对绘画的热爱大概从那时起就已埋下种子。”于涛说。

挫折 浇不灭绘画的信念

一直成绩都很优异的于涛,却在1979年高考那年因首次接触双面卷、只做了一面而与大学无缘,这成了他心里一生的遗憾。原本复读一年就可以弥补的遗憾,却因为与父亲置气,不到17岁便到工地打工,做起了肩挑背扛的体力活。

那段时间可谓于涛的人生低谷,不是因为体力劳动很苦,而是心中的不甘。原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却不想一次偶然机遇让人生再次转弯。“当时我所在的工地临时要开个表彰会,写标语的老师恰好出差不在,我毛遂自荐帮着写了幅标语。”回忆起当年,于涛无限感慨地说。一手好字让他瞬间一鸣惊人,自此便脱离重体力劳动,开始在水电十局从事办专刊工作。说到怎样走上美术教师这个职业,这也得益于他的一手妙字美画。做专刊不久,又因为一次偶遇,于涛遇见了高中时的校长。校长深知其绘画造诣,恰逢当时映秀湾发电厂子弟校缺老师,于是,经校长介绍,于涛步入校园走上三尺讲台,将自己毕生心血融入到绘画与教学中。

“虽然当上了老师,但没考大学这一心结一直解不开。”于涛说。于是,在映秀教了5年书后,他通过自考考上大专,但又阴差阳错地考的英语专业,就这样,1987年自考毕业后他在水电十局子弟学校教了几年英语,自此与都江堰这座城市结缘。后来师从李文信、吴浩等画家,1995年取得了成都大学美术专业的本科文凭,终于圆了心中那个绘画专业的大学梦。于涛十分重视学生的绘画功底,对美术高考能准确把脉,分析各大院校的艺考要求与获取高分技能,历年来,他一直带艺术高考生,在艺术生培育方面成绩斐然,曾培育出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学子。

一生 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

于是乎,听着总有些起承转合之意,让人深感意味深长。这笔名正如于涛一生与绘画的缘分转折,看似无缘却有分。于涛虽对油画、素描、速写、中国画皆通,但唯独对国画情有独钟,特别是人物画,其造型准确、立意新颖,造诣颇深。

在于涛心里,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同生活碰撞出火花,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沉淀,因此,写生是他最看重的创作源泉。“我最喜欢坐在街头巷尾、茶馆或菜市画速写。”于涛说。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他笔下的人物逼真传神,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现实感。“师法自然,日观物态。”于涛认为,把所观察到的物象与心中物象结合起来,赋予画中人物洒脱、率意的神韵,使之形神兼具,再把创作者的情感于其中,便是一幅血肉与灵魂兼具的佳品。他的作品从不追求离奇怪诞,多以传统笔墨的方法去塑造人物,画作独具光感和质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常说:“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从卓有成就的近现代人物画家中汲取灵感,不断精进,因此在他的人物画中可以见到范曾、施大畏、戴郭邦等画家的精髓。

“我的创作灵感多源自都江堰这座城市。”在于涛心里,都江堰就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与青山绿水给予了他无穷的艺术滋养。《青城居士张大千》《张天师》《紫气东来》《论道图》等国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创作源泉便是来自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青城山;《野山菊》《秋声赋》等跟随时令脚步出现在于涛笔下,简练的笔墨描绘出人与物的神韵,且融诗与书法于一体,纵笔挥洒、墨彩飞扬、直抒胸臆;而《祈祷》《吟松》中富于变化的线条与浓淡相宜的墨色错落有致,人物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即便是留白处淡淡的飞墨,也是匠心独运……

真正的艺术是有意境的,在于涛的绘画中,每一笔都有灵气与意韵,这些离不开四十年如一日的笔耕不辍,正所谓“丹青有路勤为径,画海无涯苦作舟”。于涛画作的意境、神韵、妙趣,在一方宣纸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这跟他长期的绘画实践是分不开的。于涛对艺术的追求脚步从未停歇,在他心里,艺术创作是无止境的,只有用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美,才能绘心声于一方纸上。

上一条:“不可思议的印度”专场演出走进我市
下一条:教书育人是他最朴素的愿望
分享到

© 2018-2021 都江堰报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