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妻子说,价钱高了咱就少吃些,多吃些瓜果蔬菜更健康。再说,现在的猪肉吃起来也不香了。妻子的话我也有同感,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儿时家乡的土猪肉。
我今年50多岁,记得儿时生活在农村,村里家家户户都要饲养一两头土猪。搭一个简易猪圈,地面铺上稻草,买来刚出生不久的小猪,就开始饲养了。那时春天开始养猪,待到腊月里家家户户宰杀年猪。当然,有些农户也不分季节随时饲养,等猪长大了要么自家宰杀,要么卖给屠宰户或供销社。喂猪的饲料各种各样,家里的剩菜剩饭,果皮菜叶,都丢进猪食槽中。那时的我们除了上学,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准备猪食,扯野草、摘野菜、从河里打上新鲜的猪草,切碎后拌米糠、麦麸,猪大口大口吞食,我们在一旁看着好高兴。冬天到了,家里的一些五谷杂粮常常都是像做饭一样煮熟了喂给猪吃。在一些人的印象里,养猪脏,环境差,其实只要勤打扫,勤换稻草,勤清理猪圈,环境不是那么差的。如果在夏季,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冲洗一次猪圈,给猪洗澡。而且,在当时每家每户都有猪圈的年代,村里的垃圾是很少的,因为剩饭剩菜,一些菜叶等都被丢进猪圈让猪食用,继而转化成了肥料,很方便地就实现了废物利用。
养猪最重要的就是能提供充足的肥料。记得那时候,国家曾经大力鼓励农民养猪,毛主席就曾经说过,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肥料工厂,产生的有机肥比化肥好十倍。猪的胃口很大,能产生很多粪便,同时猪在猪圈里拱啊刨啊,把杂草、稻草、麦草、玉米秸秆、人畜粪尿等材料充分踩踏、搅拌,使其更好地腐烂沤肥。所以,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深的大猪圈。每隔一段时间,猪圈快被填满了,肥料也沤得差不多了,就要起圈。这是个很脏很累的活儿,我家一直是我父亲在做,偶尔我也在一旁帮忙。从猪圈里挖出的肥料,还不能直接浇进地里,而是要积攒起来,在三伏天和稻草、麦草、秸秆以及一些树叶均匀地搅合在一起,堆在地头,外面糊上稀泥,高温发酵,这叫堆肥,是每家每户都要做的事情。虽然上世纪80年代化肥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但化肥见效快,持续时间短,通常只是用作追肥,而农家肥效力更持久,底肥还是要用农家肥。并且,化肥需要花钱买,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印象中,那时候的乡村还有拾猪粪当肥料的习惯,我儿时就常拾猪粪。猪每天都要放出来溜达,少不了拉屎,于是用铲子和竹筐子将猪粪拾回来,既不污染环境,又可以当肥料。
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一家人外出走亲戚,总是要晚去早回,早上喂饱了猪才能出门,下午又要早点回来喂猪。不然,猪饿了就会嗷嗷叫,吵得四邻不得安生,更糟糕的是还会把猪圈拱烂,维修起来很麻烦。一头猪至少八个月至一年才能出栏。由于饲养时间长且精心饲养,再加上都是家用饲料及野草野菜,绿色环保,那个肉质好到没法说,嫩、滑、香、软、甜,真是肥而不腻。那时村里只要谁家杀了猪,户户都要买些回来,炒、煮,炖,肉味香飘全村,现在想要吃到那个美味的土猪肉,只能是儿时的回忆了。
前不久回老家,发现父母早年修建的猪圈依然还在,可是再也听不见猪叫了。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好怀念儿时的猪圈和那美味可口的土猪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