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精华灌区核心区的崇义镇新华社区是个以传统花卉苗木栽植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社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社区以新理念为指导,依托国家农业公园项目建设,在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基层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重大项目注入发展活力
12月18日上午,走进正在建设中的都江堰国家农业公园项目启动区,目之所及是田园自然景观映衬下的林盘、水系。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区域规划占地138亩,作为整个都江堰国家农业公园的先行示范区和产业模式缩影,这里不仅彰显“山、水、田、林”川西大地田园景观,更是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生态综合体。
国家农业公园项目总经理余鹏告诉记者:“农业公园以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发展方向,高标准规划设计了园区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产业分区,是一个涵盖园林乡村景观、生态郊野田园、景观农耕民俗等集休闲体验、康养度假、户外运动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样板。这里既然是精华灌区的核心区,农业公园以农业为主,就要做特色的精品农业,要有特色的农产品,要有农耕文化体验以及乡村民宿类的建设,这些元素都要注入进去,通过农业公园来集中呈现。”
据了解,整个国家农业公园项目规划分为3期完成建设,通过在农业基础上导入优势产业资源,建立起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建成后,当地的第一产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包括第一产业的综合水平和交易量。通过对第一产业的挖掘之后,可以把这里作为都江堰市一个新的旅游点。预计公园建成以后,整个项目每年的游客接待量会突破300到400万人次。”余鹏说。
生态本底成为“致富钥匙”
而作为国家农业公园项目所在地的新华社区,最先受益的便是原有土地上的居民。据了解,项目所在地正是社区的徐家院子。徐家院子由于地势低洼,以往每年到了暴雨季节,都会不同程度地被水淹,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国家农业公园项目落地之后,徐家院子的所有居民都集中搬迁到李家院子居住。居民张思良说:“如今搬到李家院子之后我们的居住环境更好了,再也没有以前的担忧了。”
依托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社区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给社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以新理念为指导,新华社区按照农旅融合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预留生态保护利用空间,完成对辖区土地、林盘、水系和文化等资源梳理盘整,清腾土地,强化项目投促要素支撑,推动国家农业公园项目启动建设。
新华社区党委书记师从银表示,由于社区地处精华灌区,要把生态保护好,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产业。同时,国家农业公园项目建成营业之后,也一定能带动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据了解,项目建成投运后将定向培养当地居民成为旗下产业的基础工人、生产技师或销售人员,并与当地农民集体合作社成立经济共享模式。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可通过参与园区生产劳动、销售服务、集体合作社收益分红等途径大幅提高收入,这是大家的新盼头。社区居民李小艳说:“项目落地后,当地的居民都非常期待。建成后肯定会带动周边的人气,我们随便做点小本生意或者去打工都有盼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接下来,新华社区还将把院落整治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充分发动居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维护好精华灌区生态本底,赋能乡村振兴事业。
(本报记者 乐盈巧 文/资料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