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奎光塔街道,有这么一群老年人,他们在疫情期间发挥余热,争做志愿者。他们的热情带动了更多的年轻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彰显了伟大,更在点滴小事中汇聚了满满的真情。
年逾古稀不褪色
今年76岁的雷龙书大爷在滨河小区居住了10多年。作为一名老兵,他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雷大爷待人和善、正直,邻居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一声“雷伯”或“雷大爷”。说起参加此次战“疫”,要从去年雷大爷担任社区志愿者开始。
去年3月,社区成立了一支志愿者巡逻队,雷大爷主动报名积极参与社区日常巡逻,特别是夜间巡逻。“辖区有所中学,每周三、五晚上放学时,学校周边都比较拥堵。雷大爷和志愿者主动担任疏导工作,拥堵现象逐步得到缓解。”
去年7月9日,雷大爷做了心脏瓣膜置换和心脏搭桥手术,医生告诫不能劳累,可雷大爷一出院就上岗参加志愿者工作。在老人看来,“人得活个精气神,精神垮了,这人也就垮了。”
2020年春节大年初一,雷大爷所在的滨河小区开始实行封闭管理。小区有住房1029套,是我市较大的征地拆迁农民集中安置点,居民2563人。前期雷大爷跟着社区工作人员入户摸排、走访。排查工作结束后,雷大爷又主动请缨到小区门口“站岗”,此举得到老伴董华英的支持。“两人都想为小区做点事,为社区减轻点负担。”董奶奶还有一个小心思,“老伴身体不好,我要看着他才放心。”
就这样,滨河小区门口出现了一对白发夫妻。他们一丝不苟做着排查工作,对外来人员严格登记,这对古稀夫妇搭档赢得了社区和居民的点赞。阳光下,雷大爷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我早就退休了,但是党员这个身份不能褪色。我能力虽有限,但有多少余热就要发挥出多少余热。”
平凡中彰显伟大
在滨河小区,大家亲切地称董华英为“董大姐”,这称呼让73岁的董华英越来越显年轻。原来,“董大姐”喜欢跳舞,且担任着小区“舞蹈风云”队的队长。她热情,号召力强。此次她不仅自己做志愿者,还动员了33位舞蹈队员一起来社区当志愿者。“前两天,我们队员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一些口罩,分送给社区的志愿者。”董大姐为自己的队员骄傲。
夫妻俩都来当志愿者,家里人是否有意见?“不会,我们一家人都在干‘服务业’。”雷大爷的儿子在城管办工作、孙子在交警队工作。最小的孙女上高三在家上网课,虽然不能做志愿者,可每天却自觉当“闹铃”催促爷爷奶奶,“该出门了,上班时间快到了。”
忙于志愿者工作的夫妇二人,好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我们轮班回家吃饭,一般都是抄手、面条,这样节省时间。”
平凡中彰显伟大,点滴小事汇聚真情。白发苍苍的志愿者也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在厦门理工大学上学的袁俊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为能参与此次疫情防控尽一份力而自豪。“在学校入党时是因为想做一个优秀的人;而参与到实际工作中,看到老党员默默奉献和坚持,才知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为了能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为了更多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在平凡中蕴含着伟大。”
暮色沉沉,接到电话的董大姐又急匆匆地走了,“那儿又有事情需要我去协调了。”雷大爷也拿起笔登记来访者,“你从哪儿来,最近有没有出过远门?”在共克时艰的战“疫”中,夫妇俩携手为城市贡献了“古稀”力量。
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