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一江春水自远山而来,经都江堰化作涓涓细流,润泽天府,沃野千里,这片丰饶的土地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之地。古往今来,到过都江堰的书画家不计其数,幽甲天下的青城山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热情,浩荡奔流的岷江流淌成了他们笔下的画意。如今,许多知名画家在这座城市创作、居住。“有山有水有风景、有情有调有生活”是他们的生活常态,他们用敏锐的目光发现这座城市的美,用笔下的丹青传播这座城市的美,成为这座城市幸福美好生活的见证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成语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比喻借外力完善自我。北京它山书院成立于2014年,其教学方式为:在游历中感悟于心,用笔墨抒发自然山水之美,以此陶冶情操。2017年,中美协、中书协会员,北京它山书院院长陈十田第一次来都江堰、青城山,立刻被这里幽静的山水、厚重的人文所吸引。在他眼中,都江堰市是一片大美之地,带给了他不竭的美学灵感。同年,陈十田在青城山桂溪园设立它山书院分院,每年组织全国各地书画家及爱好者到此采风写生,向世界展示都江堰的魅力。
本报记者 缪英
寻幽探秘 寄情感于山水
世间事总是有渊源的。陈十田是四川大竹人,现定居北京,18岁高中毕业入伍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师承当代著名书画家吴悦石,主持中国书画教学多年,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开设中国画研修班百余个,开设书画公益讲座数十场。近些年,他频频回到四川家乡,想要为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挥洒更多热情。
2017年春天,陈十田受战友李宇杰之邀,带领北京它山书院中国画研修班全体师生来到都江堰游历教学,在青城山居住几日后,彻底被青城山的“幽”所折服。在他看来,青城山的“幽”是由它的地形和植被特点构成的,一是封闭、半封闭的地形环境,四面诸峰环绕,状若城廓;二是受高大乔木遮蔽形成的寂静空间,松、楠、枫、柏等古木遮天蔽日,宫观亭阁掩映于浓荫翠盖之间,通幽小径穿行于丛林深谷之中,处处幽深,处处清静。幽中藏奇,幽中见秀。
相比那些温婉低吟、隽永轻渺的精致小景,陈十田更钟情于苍翠深远、幽静宏博的大风景。看丘峦叠嶂、苍崖翠峰,千山竞涌、万仞争雄,飞瀑、奔泉、草甸、浩野、长天,怎能不让人引吭高歌。看阴阳照化、沧海桑田,大自然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方式在大地上演绎着一幅幅变幻莫测的画图。最终,寻幽探秘,陈十田的脚步停留在桂溪园民宿。
桂溪园民宿是一座川西民居风格的农家小院,背靠青山,脚下是潺潺溪流,园中移步换景,住宅与环境相映成趣,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质感美、自然美。园主王永昌喜欢结交文人雅士,爱好笔墨书香。2013年,百岁长征女红军王定国游历到此,题字“桂溪园”,这份厚重的笔墨为小院增色不少。因为相知,所以相惜,陈十田和王永昌一见如故,一拍即合,两人当即决定在桂溪园建立它山书院分院。陈十田手画一张草图,王永昌依照图纸建立一座茶亭,平时用作茶室,教学时候桌毡一铺又“变为”教室。从此,青城山脚下的它山书院,成为陈十田心之停留港湾。
俊逸笔墨 写自然之天性
一山一水,滋养万物。诗人至此,抒写心事。画家至此,带走山水。
春天的都江堰已是新绿满枝头,春鸟鸣林间。陈十田前往距离桂溪园800米处的香积寺采风写生,此前他已来过多次,沿途的花草、溪水、林木于他都是亲切熟稔的。攀登了几百级青石台阶,在香积寺殿前驻足,下得山来,铺开宣纸,调好墨色,开始作画。
凝神,运笔,青绿山水早已蕴藏在画家心中。画家从左下角起笔,轻描淡写,桂溪园民居跃然纸上,蜿蜒而上的是小径、是小桥流水,再是寺庙,一段自然之景,被画家浓缩在方寸之间。静观陈十田作画,传统技法中蕴藏了道法自然、阴阳两极。笔法之间,粗中带细,细中带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他的写意山水,以线条入画,看似不经意,其势其气却有疾风骤雨之效,在关键之处,又一丝不苟,清楚交代。整个作画过程,陈十田气定神闲,挥洒自如。
巍巍青城,曾经留下了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等大画家的足迹,在这里,他们完善了自己的作品风貌。黄宾虹在《西泠晓望》中说:“古人墨法,妙用于水。水墨神化,为之氤氲。”众采百家之长,陈十田对都江堰灵韵山水自有心得,笔墨点染间,可看见水在流淌,云的漂移。他熟练把握了水的特性以及水与墨、色和宣纸的融合,每每运笔,常以水“破墨”“破色”等法,营造烟雨朦胧的远山背景或雾锁农家的迷离景象。在他的笔下,树木生动有趣,画面疏密有致,山势辽远空阔,有空灵亦有烟火。1小时后初稿完成,开始着色,赭石、花青、藤黄3种颜色被巧妙点染,将画家胸中风云、无限深情全部倾注笔端。
最后,画家信笔题诗一首:“拜水寻源入道山,红尘不染远人间。手拈薄雾听风雨,策杖林中忘往还。”这样的意境是陈十田在游历了万水千山后的感悟。陈十田一直走文人画路线,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气质,含有文人之趣味。近年来,他以香积寺、天师洞、宝瓶口、百丈峰等景点创作的作品在全国巡展,并被多家美术馆收藏,印成画册用于教学。
传播美学 抒文人之情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和善是一个东西,就是有用和有益。”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陈十田和它山书院,一直致力于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引导人们走入自然山水间,把青山与秀水的品格变为受众的精神图腾,实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自2017年起,桂溪园它山书院分院已培训了五期学员。每年春季,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以及爱好者就齐聚在青城山下,走入大山深处,用脚步丈量自然,与花草树木对话,感悟于心,最后以笔墨技法入画。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得学员们喜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陈十田系统地讲解了中国画的源流、发展以及今后的方向,示范时抽丝剥茧,深入浅出,让高不可攀的画论、流派、技法变得通俗易懂。
从一片土地汲取养料,再回馈这片土地。在它山书院组织开展的“书画公益讲座走进青城小学”活动中,陈十田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结合现场示范,描绘了一幅别开生面的“中国画史卷”。他从源头追溯了中国画的启程、发展与创新,将传统中国画的认识和学习之法教授给青小师生,并为大家展示著名书画作品,帮助更多人提升中国画鉴赏水平。
陈十田认为,美术作品可以帮助人们超脱现实,在自然山水中寻求安慰,获得平和和治愈。作为一名画家,他紧贴时代脉搏,真实展现现实生活的快速变幻;他传承着古人的问道传统,为尽一份文化人的责任与使命而认真努力。这样的情怀也得到业界的肯定,书画评论家刘洪郡说:“复观陈十田的山水作品,我们体会到了尘世的爱与温暖,感知到了‘可居’‘可卧’‘可游’的脱尘仙境,感受到了一位当代画家坦荡、包容、开拓、充实、和平、文雅的普世情怀。他确确实实是以‘君子风度’来做人为艺的。”